八年级上学期生物知识点
第十五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一、血管是人体运输物质和氧的管道
1、生物圈中的人正常进行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人体的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需要营养物质和氧,并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这些物质的运输主要依靠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心脏好象一个泵,使血液不停地在血管流动。脉搏和血压都与心脏的收缩和血液在动脉血管流动
3、血管是人体运输物质和氧的管道。人体内有3种血管,各种血管具有与它们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补充:
动脉出血: 血流量较大,速度急,似喷泉样射出,危险大
处理方法: 在受伤处的近心端用手紧压或用加压包、止血带止血法。
静脉出血: 出血持续不断,出血量逐渐增多,如不及时止血,会因失血而休克。
处理方法: 在受伤处的远心端用手紧压或对伤口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
二、心脏——物质运输的动力
1、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央偏左的下方,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在两肺之间,大小与本人的拳头大小相近。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正常人的脉搏与心率基本一致。约为75次/分,正常变动范围每分钟60~100次。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心率要低一些。
衡量一个人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心输出量的多少。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能促使心肌发达,增强心脏功能。饮酒对心脏和血管有害。
心脏的结构:位于胸腔中央偏左下方,由肌肉组织组成的中空的器官。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2、心脏有四个腔: 左心室 → 主动脉
右心室 → 肺动脉
左心房 → 肺静脉
右心房 → 上、下腔静脉
☆ “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
…………
三、血液
1、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血液的组成:本实验使用的抗凝血剂是柠檬酸钠。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2、血液: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1)血浆: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90%是水,血浆蛋白约占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约占3%。
主要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红细胞中有含铁的血红蛋白,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在含氧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
第16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将能被神经元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神经系统
3、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2、脊髓
灰质:在中枢神经中,由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
白质:在中枢神经中,由许多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白亮。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①感应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②传入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④传出神经元:把新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⑤效应器:接受新的神经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⑥人的手偶然触到很烫的馒头,出现的现象是先缩手后感到疼(缩手反射)。
…………
二、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1、眼由眼球和眼球的附属结构组成,眼球的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睫毛、结膜、泪器和眼肌。
沙眼和“红眼病”(急性结膜炎):
是常见的传染性极强的眼病,接触传播,发病部位在结膜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用手揉眼,不要与别人合用毛巾和脸盆
2、眼球的结构:
角膜(透明)、虹膜(上有瞳孔)、晶状体(折光)、玻璃体(折光)、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瞳孔:光线的通道。
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晶状体:透明,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
视网膜: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觉光的刺激,成缩小倒立的像。
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一、人体的运动
运动系统是由骨(杠杆)、骨连结(支点)、骨骼肌(动力)组成的。
骨和骨连结组成了人体的骨骼。人体的骨有206块,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结构成骨骼,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使骨产生运动。骨骼是多块骨的集合如脊柱,单块骨如股骨、肱骨、锁骨等不能称作骨骼。
骨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骨的形态虽然差异较大,但是结构却很相近,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中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无机物中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
1、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2、骨的基本结构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神经和成骨
细胞(骨的生长和再生)
★骨结构 骨质 骨密质 骨密质致密坚硬,抗压力强(长骨 骨干部分)
骨松质 结构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长骨两端部分,呈蜂窝状)
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会转变为黄骨髓。
注意:
骨的生长包括长长和长粗两方面。长骨两端的软骨层能不断地产生骨组织,使骨长长;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也
能不断地产生骨组织,使骨长粗。骨停止生长的原因是骨两端的软骨层骨化为骨。
3、人体的运动系统具有支撑身体、支持运动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4、骨连结有3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
其中活动的连结又叫做关节。
不活动的连结,如脑颅骨
骨的连结: 半活动的连结,如脊椎骨
活动的连结(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软骨:关节面表面光滑的部分,减少两骨摩擦)
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
关节囊:把相邻两骨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韧带:关节囊外面的坚韧结构,使两骨之间连接更牢固)
关节具有牢固性、柔韧性、灵活性。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如不慎脱臼应注意不让受伤关节活动,以免加重伤势。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性、牢固性。
…………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2、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气孔通过保卫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从而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达到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当保卫细胞失水时,则气孔关闭,吸水则开放。
3、制作叶表皮气孔实验中,观察的是蚕豆叶的下表皮(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气孔一般比较多)、滴加的是清水、不需要染色、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叶表皮的特点: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无叶绿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有叶绿体。
4、蒸腾作用除了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外,还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同时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表皮可看到有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植物吸水时,气孔张开,水分散失;植物失水时,气孔闭合。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强度。
5、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产生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根不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②散失大部分水分(90%),降低叶表面温度
③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
…………
第2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根本来源。地球上各种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同时细菌等各种微生物也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条件是光。
光合作用的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场所:叶绿体;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公式:
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条件:有光无光都进行;场所:线粒体;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