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夏商周时期-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资源编号 24475

专题02 夏商周时期-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

2022-02-25 中考 0 2,558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专题02夏商周时期

考点一、世袭制

经典真题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正确;“天下为公”反映的是禅让制,排除A;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科举制是隋朝建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故选B。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世袭制的掌握不够清晰,“禹传子,家天下”,禹建立夏朝后将王位传给儿子启,取代了部落联盟时期的禅让制(天下为公),开启了世袭制(天下为家)。

考点夏商周的更替

经典真题

了解历史时序和学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东周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符合题意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B排除;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C排除;东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D排除。故选择A。

【丢分探因】

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记忆混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后夏桀暴政,商汤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建立商朝,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东周。

考点分封制

经典真题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史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率兵前往保护周王是为了遵守分封制的义务。故材料反映了周王将宗亲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史实,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每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应用不够灵活,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率兵前往保护周王是为了遵守分封制的义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讲述的是周王建立71各诸侯国,姬姓诸侯国就有五十三个,反映了周王分封亲属。

考点青铜器

经典真题

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铜镜 D、青花扁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属于青铜文明时期,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因此B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A项排除;蹴鞠铜镜是宋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C项排除;青花扁壶是明代制瓷业发展的代表,D项排除。故选B。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商朝青铜器的掌握不够清晰,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造达到繁荣阶段,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以精美著称,这都充分说明商代青铜工艺的高超。

考点甲骨文

经典真题

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解析】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被称为“甲骨文”,故选A;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故排除C;隶书是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故排除D。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中国文字演变没有掌握,我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考点铁农具和牛耕

经典真题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丢分探因】

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掌握不牢固,对材料分析能力欠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牛的地位提高,这主要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考点王室哀微

经典真题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掌握不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逐渐衰微,所控制的地区急剧缩小,无力控制诸侯国,各诸侯国问鼎中原。

考点战国七雄

经典真题

如下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即图中的①,A项正确;②是赵国,③是魏国,④是齐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战国七雄的方位掌握不准确,“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是战国七雄分布方位,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而长平之战以后再也没有诸侯国可以抵挡秦国。

考点商鞅变法

经典真题

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和所学知识可知与商鞅变法有关,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变法,B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排除A项;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丢分探因】

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商鞅变法掌握不够全面,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改革内容有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考点都江堰

经典真题

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江”“外江”“鱼嘴”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因此C项正确,A项排除;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功能,B项排除;“清除”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C。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都江堰掌握不够全面,公元前256年秦国太守李冰开始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考点一、老子和孔子

经典真题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二者的共同出发点是(     )

A、弘扬社会正气 B、寻求国家治理方案

C、塑造理想人格 D、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百家争鸣中,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虽主张不同,但均是提出了自己的治理国家的方案,故B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不成功便成仁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老子和孔子的掌握不够牢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对立面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孔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为政以德,“仁”。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是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提出的治国方案。

考点十二百家争鸣

经典真题

战国时期出现了 “诸子百家”,其中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故选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儒家的核心是“仁”和“礼”,B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错误。

【丢分探因】

学生容易做错这道题的原因是对百家争鸣各个派别及其主要思想掌握欠佳。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墨家学派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法家学派的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1、国家的出现被许多历史学者视为文明社会的开端。据此,中国的文明应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尧让位给舜 B、舜让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3、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载:“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6、《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官职     C、赏赐土地     D、分封诸侯

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8、“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奖励耕战     B、修筑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改进造纸术

9、在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是(      )

A、清静自然、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D、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10、下列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连线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孔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C、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D、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1、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载:“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官职 C、赏赐土地 D、分封诸侯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奖励耕战 B、修筑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改进造纸术

5、在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是(      )

A、清静自然、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D、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6、下列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连线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孔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C、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D、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7、被同归为“古代东方文明”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有其共同点,其中与自然地理密切相关的是(      )

①都发源于土地肥沃的大河流域②都采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

③都有留存于世的伟大的建筑工程④都属于农业文明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从禹夏开始,统治者“以天下为家”的个人意志取代众人意志,传子不传贤,所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先嫡后庶,先长后幼。”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那县制

9、“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10、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11、据史书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河南洛阳东周王陵“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后,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上述材料说明(      )

A、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相对较高

B、考古遗址是史实认定的唯一途径

C、考古遗址比史学著作更有价值

D、不同史料间互证有助于认定史实

12、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多种多样,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生产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统治阶级的残暴

13、2021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的再次挖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考古学家指出,三星堆青铜器在种类、造型、纹饰、功用、艺术特点等方面均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明显不同。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开放创新 C、多元一体 D、兼收并蓄

14、如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15、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6、《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禅让制到分封制

C、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7、某处的庙堂中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该对联称颂的人物主持修建了(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郑国渠

18、孔子晚年所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古代经典,在汉代被尊奉为“五经”,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不在上述“五经”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代儒学完全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B、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对“五经”的继承 D、“五经”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发展

19、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说明诸子百家(      )

A、相互影响,相互辩难 B、思想一致,观点不同

C、求同存异,影响深远 D、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20、《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于今年5月6日多语种平台上线,下列节选内容反映法家思想智慧的是(      )

A、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B、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

C、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D、国虽大,好战必亡

…………

参考答案

基础练

1、A

【解析】国家的出现被许多历史学者视为文明社会的开端。据此,中国的文明应开始于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2、C

【解析】“家天下”的形成是在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之后,考查学生记忆的能力,所以选择C。A项,尧让位给舜,仍然是通过禅让的,两人没有血缘关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解析】根据“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B;三省六部制是隋代至唐初建立起来的中枢体制,排除C;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所以排除D。

4、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再加上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社会改革。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非变革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的变革,而非变革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非变革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

专题02 夏商周时期-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下载: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02 夏商周时期-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题 https://www.0516ds.com/24475.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