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苏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历史的性质,是连(guàn) ① 不断的,它像一条大河,是不能分成(duàn) ② 落的。但为了便利的缘(gù) ③ ,我们需要把它分为几个时期。这分期的地方,大约总有一个或几个较为重要的史迹——如十四世纪初欧洲产生了许多标志中古末日的史迹,所以本书中古和近古的界线,便是13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死的那一年。
但不要忘了,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我们决不能说,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 甲 的梦中醒来,忽然过上了新的生活。因为 乙 的分期,正如昼夜分期一样:中午是白天,半夜是夜间,但在那暮色苍(máng) ④ ,或是晨光熹微中,谁能确定哪一分钟属于夜间,哪一分钟属于白天呢?但这个模糊不明的苍灰天正是划分昼夜的最好界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应用历史分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内容贴切。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诗文名句。
(1)看到阔别多年的好友从海外归来,小乐欣喜不已:“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2)运河之畔,有游客见到两岸桃花纷纷飘落,叹了口气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位游客闻声应道:“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3)太湖风景区山水环绕,林木茂密,游走其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与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相似。
(4)几次和金牌失之交臂的他,并不气馁,他以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相信自己一定会登上人生高峰。
(5)毕业晚会上,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要离别而情绪低落,便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安慰他们,说只要是知心朋友就不必担心天各一方。
3.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1)乌鸦想:“_______________”(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2)乌鸦想:“_______________”(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
4.为宣传革命文化,学校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插图《抗战之声》征集配图文字。有同学认为艾青《吹号者》中的几行诗与插图匹配,请根据你对画面和诗句的理解帮他写推荐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月
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下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6.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
(节选自《五人传》)
[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
材料二:
①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魏阁,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
②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
(节选自《纪周侍御事》)
[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疏击魏阉 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
B.许以一金雇舟 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
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
D.舟子拜领而去 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
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
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
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问其姓氏,自何所来。
(2)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
10.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②这样的句子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比喻句中,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④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变成”或用破折号来连接的,则是暗喻。例如:
⑤(1)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流沙河《理想》)
⑥(2)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李瑛《一月的哀思》)
⑦此外,还有一种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
⑧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摘编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①有学者说,“比喻都是跛脚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因此必须指出的是:只有不好的比喻、不恰当的比喻,才会如此。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譬如月球、地球,都是用一个谁也不知道最先从哪儿找来的“球”作比喻而命名的。
②据说,银河系是扁圆形的,像一个铁饼。如果生活中没有田径运动里的铁饼,不知该怎么样来描绘宇宙中的这种天文现象。还有,扫帚星,要没有比喻,就不知道人们怎么认识它了。
③宏观世界是没有比喻就无法很好地加以描述的,微观世界更是这样,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比喻,如“秋毫之末”“芥末之微”。但是,借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作为比喻来描绘微观世界,以便理解它,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们硬是找不到适当的比喻,哪怕是“跛脚”的比喻来形容它们。
④文学世界中的比喻,是真的令人钦佩,令人倾倒的。
⑤在《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写一个客厅中的晚会,当宾客群集的时候,作为主妇的贵夫人,就像纺织女工那样奔走在她的棉纺厂车间里,哪里的细纱有断头,她就打它一个结,接上它,让纺织继续下去。小说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这位贵夫人维持着晚会的进行,哪里的谈话有点停滞了,她就上去说几句话,把这一个断头接上,然后又到另一处去调节气氛,使所有纱锭都能正常运转。小说用了这个比喻,变得很生动。不过,不知道棉纺厂的读者可能读不大懂。
⑥我也曾用运动员攀登珠峰的艰苦卓绝,来描写一个数学家如何跋涉在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上。不用这样的比喻,无法表现高等数学的运算之难。
⑦美丽的比喻还是很多的,比喻并不是什么跛脚的残疾。
(摘编自徐迟《谈比喻》)
1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阿城《溜索》)
B.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郑振铎《猫》)
C.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陆定一《老山界》)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12.下面是对材料二画线句的解读,请用简洁的语言填空,使意思表达完整。每处不超过4个字。
“跛脚”指腿脚有残疾,走路不稳。文中学者所说的“比喻都是跛脚的”,意思是凡“比喻”在表情达意上都会有①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指出“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其言外之意是:既然这位学者认为比喻是跛脚的,那就不该再用②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但他还是要用比喻来表达,可见在人们的交流中比喻的③____________是不容忽视的。
13.这两则材料对你理解和运用比喻有什么帮助?请分条梳理。
14.在“写好比喻句”的实践活动中,老师布置了三个难度不同的任务:A.明喻;B.暗喻;C.借喻。三个任务分值不同,依次是2、3、4分,请任选一个任务并根据要求完成。
要求:①以“星星”为本体;②答题时,先把自己所选任务的标号填在括号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注]
凌叔华
①买到船票后,家里就忙起来了。妈整天在收拾东西,除了吃饭很少见到。阿乙已经两三天没梳头,穿梭似地走出走入,拖鞋嗒啦嗒啦街上都听得见。阿三满头流汗,袖子挽得高高的,忙着捆东西。
②廊下箱子堆叠成山,堂屋里的条案和床用麻袋包裹了,靠墙摆着,像一艘船。
③“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的家具喊。
④“来,我们爬山去!”青儿爬到廊下的箱子堆上喊。
⑤枝儿坐在门槛上,手里摆弄着一个拣来的破碟子,浅浅的恰好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
⑥婉儿和青儿过来拉她。枝儿手里的瓷碟掉在地上,乓的一声。
⑦“打破什么了?”妈跑出来说。
⑧“这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阿乙张开两臂赶小鸡一样催促着。
⑨枝儿弯腰拾地上的破瓷片。
⑩“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走吗?”阿乙忽然问。
⑪“不带走。”妈淡淡地答。
⑫“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己提着,三叔叔说我可以这样带着上船。”
⑬“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
⑭“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说。
⑮“给它也买一张票。”
⑯“鸡没有票卖呢。”阿乙哼了两声。
⑰“她还有一箱鸡蛋呢。”
⑱“都吃了吧,那宝贝带起来可麻烦了。”阿乙说。
⑲“好孩子,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要拿走的。”①妈正色说。
⑳“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
㉑“不给,他们把你也带走,那你就永远回不了家!”阿乙的话把枝儿吓着了,永远回不了家,见不了妈,婉儿,青儿……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她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
㉒“枝儿,你不舍得宰大花鸡,就送人吧,你要送谁?”
㉓②“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
㉔四婆喜欢枝儿。她是个老婆子,一个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有时儿子回来给她钱,她就买鱼肉做许多菜,让枝儿一同吃。枝儿喜欢四婆,天天吃过早饭就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给鸭拌食。给四婆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缝衣针。四婆要做菜,她帮着择菜……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己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桌上了。
㉕枝儿要去北京了,四婆会难过吗,枝儿没想过。四婆呢,也没提过,只昨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人给我穿针了!”
㉖“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
㉗“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
㉘“你喊我一定来。青儿说北京就在山后面,你在山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
㉙“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接过针线,也不做活,拉了枝儿的手到塘边看鸭子去。
㉚今早,枝儿抱着那箱鸡蛋,阿三抱着大花鸡,去四婆家。进了门,阿三掷下大花鸡就走。枝儿把鸡蛋给四婆,说:“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孵几个小鸡?”
㉛“一个蛋孵一个小鸡,”四婆数着蛋,“一五,一十,……,有十七个小鸡。”
㉜嗯——。一群小鸡,像绒球,白的,黑的在地上跳来跳去;这些绒球长着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可爱极了!枝儿眼前浮现的是日前在伯娘家看到的小鸡。
㉝“这些小鸡也会变大鸡吗?”
㉞“好好喂它就会长大,这个鸡买来时没这么大吧?”
㉟“不,很大的,买来那天就下了一个蛋。四婆,你看,这擦了胭脂的就是。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枝儿一个个指着说,“这孵出来的一点小的鸡,会下多小的蛋儿啊?哦,下的就是那回吃的鸽子蛋吧。”
㊱“鸽子蛋是鸽子下的。小鸡长大才下蛋呢。”四婆说着盖了箱子,放在盛菜的柜子里。
㊲“你们明天一定走吗?”
㊳“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去吃饭,连阿乙、阿三都要去。”
㊴四婆沉吟了一会,说,“今晚我给你们送些菜吃。”大花鸡这时正在太阳下慢宕宕走来走去,地上一团滚圆的可爱影子跟着动。
㊵伯娘家的菜真不少,③盘子挤着碗儿,满满的一大圆桌。孩子们肘子碰肘子地嚷着要鱼要肉。正吃得热闹,阿齐说,“四婆送菜来了。”
㊶“四婆真是破费,这碗鱼就花钱不少了,还有那一大盘得宰两只鸡吧。”伯娘说。
㊷四婆谦虚着笑着走了。阿乙见她走后说,“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
㊸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四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吧?枝儿想。
㊹这时,阿乙咧嘴笑着,一边说这鸡肉嫩得好。
㊺“真的四婆宰了大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问。
㊻“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
㊼听到阿乙这句话,④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大家望着她笑,阿乙捡起筷子笑着给她。枝儿不接筷子,只低头呜呜地哭。妈过来哄道,“不哭,枝儿是顶乖顶听话的……”
㊽枝儿涨红了脸,哭着,不肯吃饭。她看见那只大花鸡满身是血,慢宕宕地一步一跌地变成一团黑东西。妈见孩子不接筷子,就说,“同阿乙回家睡去吧。”
㊾“不,我要去问四婆。”枝儿跳下椅子就要去。
㊿“不许去。”妈连忙拉住。
(51)枝儿委屈极了,呜呜地哭个不止,她不明白妈为什么不许她去问四婆。
(52)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
(选自《新月》,1929年9月,有删改)
[注]小说以当时旧式家庭生活为背景。文中的阿乙、阿三和阿齐均是仆人。
15.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正色”指神色严厉,这句话说明大花鸡和蛋不能带走是不容商量的事情,这为下文送鸡送蛋埋下伏笔。
B.句子②表明四婆是枝儿最信赖的人,小说由此开始叙写她们的关系,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C.句子③用“挤”字,写出伯娘家努力让碗盘靠紧以便桌上能放下更多的菜,表明那天晚上菜多,四婆没必要送菜来。
D.句子④通过筷子掉落在地的细节,反映了阿乙的回答给枝儿内心带来的震动,表现了枝儿对大花鸡的关心与钟爱。
16.枝儿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请从文中概括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不少于两条。
17.作者写枝儿出场,先渲染妈妈、阿乙等人的忙碌和婉儿她们的游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8.有同学说,读完小说后再回头看“四婆将一箱子鸡蛋‘放在盛菜的柜子里’”这个细节,有一点心痛的感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请简要说明。
19.小说结尾“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含义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部分(60分)
20.作文。
在小说《搬家》中,我们读到了小女孩枝儿的故事。
假设现在枝儿已经长成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中学生了,每次回忆往事,她都会想起那只大花鸡,想起当年的妈妈和四婆,觉得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妈妈或四婆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最想说的话。
要求:①在“妈妈”“四婆”中任选一人作为你写信的对象,注意写信的口吻;②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不必拟写作文题目,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
参考答案
1.(1)贯 段 故 茫; (2)甲:中古 乙:历史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1)连贯不断:lián guàn bù duàn,本义为连接贯通,连续不间断,像是事物之间紧密相连,没有中断的情况。在语段中,“连贯不断”用于描述历史的性质,强调历史如同一条没有间断、前后相连的大河,各阶段之间紧密相连,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
(2)段落:duàn luò,本义是文章中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语段中的意思是将连续的历史人为划分成的不同阶段。
(3)缘故:yuán gù,本义是原因,语段中的意思是为了方便的原因,所以要对历史进行分期。
(4)苍茫:cāng máng,本义是空旷辽远、没有边际,语段中的意思是暮色或晨光模糊不清的样子,用来比喻历史分期界限的模糊性。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
根据原文“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及“梦中醒来”的比喻可知,“甲”处需体现中古时期的特点,且要与“醒来”形成对比,“中古”一词能直接点明时期特征,符合语境;
从“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历史分期”等表述可判断,“乙”处应填“历史”,以明确论述对象是历史的分期。
———预览已经结束,开通会员后可免费下载高清完整版资料———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