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知识点梳理
《艾青诗选》
【识记】
作者
艾青,原名蒋正涵,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理解】
艺术特色
艾青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的诗作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诗名 | 赏析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这首诗感情真挚深切。诗中反复陈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是地主的儿子,却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大堰河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养母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诗人的一生。这首诗从头到尾,始终围绕“我”与“她”的关系来写,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他在监狱里,看见了雪就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想起她的故居园地,想起她对他的关怀和爱……于是他用他的深情的诗,表现了大堰河的具体劳作情景,也写了她心灵深处的感情波纹,就连她美丽的梦境,也同对乳儿的“幸福命运”的祝愿融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真情,这样的心灵,使这位劳动妇女形象更加崇高、完美。所以诗人要把热烈的颂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样就使“大堰河”以某种象征意义,升华为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大堰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代表,正是这片如同慈母一样宽阔的土地和这个伟大的祖国,尽管她受尽欺辱,满身疮痍,历尽沧桑,然而却永远不失母性和母爱伟大的光辉诗歌饱含深情,反复咏唱,如泣如诉。 |
《芦笛》
|
1933年3月28日,正当明媚的春天,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而作。他引用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芦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象征性。这支芦笛是从欧罗巴带回来的,在诗人的心灵里欧罗巴是彩色的,他被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高庚、梵高、莫的里尼亚尼们的个性鲜明、为整个世界增添了光亮和色彩的画和波特莱尔、兰波、凡尔哈仑等的同样新奇的诗,深深地迷醉和浸染,他也有了自己的与生命相连的笔。不论画画,还是写诗,这支智慧的笔使他活得更为清醒与坚强,他充满了自信。但是他在狱中无法画画,而诗也被囚禁,他不能公开地揭露和诅骂当时压迫、蹂躏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人物,于是他轻蔑地唾骂欧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麦,因为他们屠杀和压迫欧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艺术家们。这首诗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的誓辞,也是咒诅他们灭亡的歌。 |
《复活的土地》 |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它的语言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然而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十分恬静。然而恬静的田园风光之下,是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诗的最后的两节,情境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诗人诚挚的自白和决心,使全诗飞腾起来,展现了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以及迎接战斗的严峻的意义。 |
《向太阳》 | 《向太阳》所以能强烈而持久地感动人,是由于一个多年为民族命运奔波受难的中国诗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心神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这才是真挚的浸透了历史的真实感的声音。因此,《向太阳》这首诗又能给人以史诗的感觉,它不是理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 |
《吹号者》 | 吹号者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是一片黝黑,他就把黎明的声音与光明一起吹送到宁静的远方:“他最先醒来——/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兀/每天都好像被惊醒似的,/是的,他是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这是第一章开头的七行诗,诗人把“惊醒”这个词语重复了三次,其实惊醒他的并不是天边滚来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他意识到自己是黎明的通知者。因此,他起身立即拿起号角。朗读时三个不断加强音量和感情重量的“惊醒”形成一浪高一浪的节奏。起伏而回旋的号声,带着吹号者被惊醒时的震动感,这正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在心灵上引起的对黎明充满预感的颤动。从这里我们又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一首诗的语言和节奏是怎样生成的,没有丰富的激情,就产生不了诗的节奏。《吹号者》从开始到结尾都充溢着强大的回荡不绝的激情,这正是吹号者和号声所具备的生命特征。 |
1.1978 年以后主要作品及特征
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 年重返诗坛,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这一时期的诗人,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还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意象来反映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
主题
1.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诗人因此被誉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土地—农民”的复活;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诗人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2.对黑暗的、压抑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艾青早期的诗中还有以“雪雾”为中心意象包括黑夜、严寒、风霜为相关意象的意象群,这些意象喻指黑暗的社会与险恶的环境,饱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诅咒鞭挞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此外,这组意象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雪终究会融化,雾终究会消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险阻艰难只是暂时的,中国人民经过斗争,一定会迎来雾散、雪化后的晴空万里。
3.对历史的反思与总结
艾青后期的诗歌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反思,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战争、革命等历史事件的描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公正的渴望和对历史悲剧的哀悼。
4.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
艾青后期的诗歌还表现出对生命、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些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常常通过对简单事物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困境的关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