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
第03讲:《骆驼祥子》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老舍 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
【作品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做了车夫,此后买车,是他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买车的梦想,再度奋斗。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主题思想】
作者用同情的笔触描述的一出悲剧,此外始终都描抹着浓烈的悲剧色彩。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显混乱,既源于清晰的写作线索—-祥子的三起三落,又因为行文结构的严谨紧凑—-以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
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仅靠个人奋斗去摆脱贫穷是行不通的路。
【主要人物】
一、祥子
身材高大,年轻力壮的洋车夫。为全书灵魂人物。祥子是个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但他也不讲理,满嘴谎话,好占便宜,还出卖人命。
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但祥子被旧社会摧残压迫,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打破。祥子的悲惨生活深深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原是个善良、质朴、固执,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忍精神,希望能拉上属于自己的车的车夫。然而他的命运可谓三起三落。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开始吃喝嫖赌,蜕变成一个行尸走肉。
人物形象:(起初)憨厚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狡猾、爱占便宜、自甘堕落
二、虎妞
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三十七八岁,虎妞是一个流氓资本家的性格鲜明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外表丑陋,小说中说她像一个大黑塔,不讲仁义,粗俗凶悍。
她在书中是一个有些矛盾的人物,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耽误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爷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人物形象:泼辣又有点儿心理扭曲。
三、刘四爷
人和车厂的老板。他自私自利,晓得怎样对付穷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他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跟着虎妞一起给了祥子,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已为时过晚。
人物形象: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
四、小福子
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祥子在虎妞死后便喜欢上了小福子,想要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小福子已经被父亲卖到了妓院,上吊自杀了。小福子的死熄灭了祥子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
人物形象:善良、可悲
五、曹先生
一个平凡的教书人,有点钱。因为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自居为“社会主义者”。对于祥子这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能尽己所能解他人之困。
人物形象:待人宽和
六、其他人物
曹先生,高妈,孙侦探(排长),刘四爷,二强子,老马,
(1)孙排长/侦探——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们逮捕丢了车,兵的头头就是孙排长,这时孙排长还并未露面。祥子第二次遇到孙排长的时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此时孙排长已经成为了孙侦探,把祥子所有的积蓄全都搜刮走了。直接的两次使祥子的梦想破灭,是罪魁祸首之一。
(2)高妈--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意帮助别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教祥子学放账,她是一个祥子很佩服的人。
(3)小马儿的祖父--他是一个一辈子要强,最后却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救不了的车夫。离死亡只差一步。
(4)二强子--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
【主要情节】
一“起”情节: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人物:想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具有奋斗精神。
一“落”情节:买车不到半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逃跑时拉走士兵们的骆驼,当作对自己的补偿。理想第一次破灭。
人物:无奈,但并没有放弃理想,幻想用骆驼和自己的勤劳重新实现理想。
二“起” 情节:卖骆驼,到人和车厂租车,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人物:对生活还抱有美好的希望。
绰号的由来:祥子在返城途中病倒了,回到北平在海淀的一家小店住了三四天,在说梦话时道出了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从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人物: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怒辞杨宅:为了赚钱再买辆车,祥子为杨宅拉起了包月,但他不堪忍受侮辱,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离开杨家。
人物:善良坚韧的外表下蕴藏着反抗意识。
二“落” 情节:为躲避虎妞,到曹先生家干包月时,被孙侦探勒索,把自己积攒的血汗钱全部给了孙侦探,理想又一次破灭,只好回到人和车厂。
人物:对生活的无奈与心死。
三“起” 情节:和虎妞结婚,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开始了新生活。
三“落” 情节: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最后的绝望:小福子自杀,使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从此,祥子染上恶习,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物:希望完全破灭,丧失生活信心,自暴自弃。
“三起三落”概括
1.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
2.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
3.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下葬虎妞卖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三起三落”深层原因
起——祥子健壮的身板,朴实的个性和对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坚定志向。
落——以宪兵和孙侦探为代表的社会黑暗权势的迫害,自身不正常的婚姻。
【艺术特色】
1.结构紧密、线索分明。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为主线,以祥子与各种人物的关系为副线。
2.长于写人,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命运展开叙述。 比如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深入的刻画。祥子沉默寡言,作者用了大幅的心理描写展示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变化过程。作者凭着对北平下层社会的了解和对小人物的熟悉,运用纯朴的语言,把下层社会民众的心理刻画得生动形象、十分逼真。
3.“京味儿”语言。将平凡的语言调动得生动有力,使人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上下一边儿多”“搁在兜儿里”“没错儿”“黑签儿会”“不象回事儿”“赶明儿”“直诚劲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再如“放鹰”,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词,过去北京的八旗子弟喜欢玩鹰,有些没有驯熟的鹰放出去后再也不见飞回来,用它来比喻钱财有借无还,既生动又形象。其他北京方言口语词如“冒儿咕咚”“新新”“赶明儿哗啦了”“急得红着眼转磨”“鼓逗钱”等,都非常鲜活。
4.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合了辙”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
5.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描写高妈时,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 又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再如高妈劝说祥子存钱时用了句俗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其他俗语如“打水上飘”“海里摸锅”“晴天大日头”“堵窝掏”等。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一、选择题
1.某班为了分享名著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准备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四位同学按要求初步确定了演讲稿的标题,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伟人和英雄都有可亲可爱的一面——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B.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的语言——《骆驼祥子》语言特点探究
C.鲁迅最富生活情趣的一组散文——读《朝花夕拾》有感
D.博学多才、冲动鲁莽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探究
2.在“积累与梳理”环节,小博同学展示读书笔记,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红星照耀中国》,我发现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B.读《儒林外史》,我认为小说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穿全书主要情节,反映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读《骆驼祥子》,我发现这部作品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语言力作,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北京方言。
D.读《海底两万里》,我认为小说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3.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含有作者的匠心。选出以下解读合理的一项( )
A.《西游记》中“鹰愁涧”“乌鸡国”“盘丝洞”等地名,暗示了这些地方妖怪的原形。
B.《红岩》中市委将刊物定名为“挺进报”,展现了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斗争精神。
C.《骆驼祥子》中刘四车厂名“人和”,表明刘四本性善良,希望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D.《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
二、名著阅读
4.阅读《骆驼祥子》片段,任选一处画线句批注。
①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②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③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④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 | 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选第__________句, 批注是:__________ |
5.老舍曾评价祥子:“在新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习惯。”你是否赞同老舍的看法?试举例说明。
6.全班共读《骆驼祥子》后,你所在的小组开展“探寻祥子悲剧原因”的专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以下是某同学所做的两则摘抄,请从祥子心理活动的角度对每则摘抄做批注。
…………
参考答案
1. 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一个知识渊博、冷静机智,坚强有毅力,自信还有点残冷酷无情的人。故选D。
2. 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而非“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穿全书”;表述有误;故选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