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诫子书》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0日
资源编号 53607

专题07:《诫子书》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2023-07-11 七年级上册 0 1,33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07:《诫子书》课内篇

趣味阅读

1.源于《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为不少有识之士所青睐,他们挥毫泼墨,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对下面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是行书,笔画洒落有致,风格秀逸多姿。

B.第二幅是隶书,结构古雅端整,笔意朴实淳厚。

C.第三幅是篆书,横笔蚕头雁尾,线条匀净修长。

D.第四幅是楷书,形体方正端庄,结构严谨有度。

2.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等。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

成语:             故事:                

(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下联(     )

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       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

(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

3.请写出《诫子书》中关于“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4.填空。

(1)《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字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______。

(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来劝勉他们。

5.《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信,请问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遂成枯落(      )

7.《诫子书》一文中有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B.“学须静也”的“学”不单单是指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身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指单纯的安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1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与时驰 译文: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

B.意与日去 译文: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C.多不接世 译文: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贡献。

D.将复何及 译文:又怎么来不及!

12.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13.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4.《诫子书》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典故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
代表作

及名句

前《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称颂作者

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作品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字音 夫(fú)    淫(yín)    励(lì)   治(yĕ)    遂(suì)
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重点词语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1)宁静:在文中指安静,精力集中。而现代文中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原文中的句子: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白话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险:古文中意思为轻浮。而现代文中为危险,不安全的意思。

原文中的句子:险躁则不能治性。白话译文: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3)慢:文中译为怠惰散漫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慢”是指速度缓慢。

原文中的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白话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

一词多义 【学】 ①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以】

 

①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介词,用来
【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词类活用 【广】 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日】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多】 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可以之为师矣)
判断句 贤哉,回也!(回也贤哉!)
成语归纳 淡泊明志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例句: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宁静致远

 

解释: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

例句:临大事静气为先,遇险滩宁静致远。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行文思路 第1句:首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

第2句:接下来阐发“静”的价值,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第3句: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才”“志”

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第4句:然后,从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彰显“静”的价值。第第5句:最后,从发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主旨归纳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问题探究 1.     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5.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6.为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15.《诫子书》思维导图

《诫子书》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这篇《诫子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3)淫慢则不能励精(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慢:                  去: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小明同学选用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你代他说明选择的理由。

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1)非学无以广才(     ) (2)年与时驰(         )   (3)意与日去(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志”与“学”的关系。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导致

C.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D.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D项“老百姓”讲解有误,应是“有抱负的人”。士: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士的称谓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早在五帝时代,士的意思是指治狱的刑官,这也是其本义;后引申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也用作姓氏。在这里,可按“”。故答案为D

2.B

【解析】

B项“成全武德”理解有误,应是“成全仁德”故答案为B。

3.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07:《诫子书》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https://www.0516ds.com/53607.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