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0日
资源编号 53601

专题06:《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2023-07-11 七年级上册 0 3,57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06:《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篇

趣味阅读

1.对下列有关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B.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老百姓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2.对出自《论语》的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最早出自于《论语·雍也》。 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寓意:“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言语粗俗,然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B.杀身成仁——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等《论语·卫灵公》,原义是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 意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

3.欣赏下面书法作品,评价正确的是(  )

A.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         B.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

C.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D.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

4.学《论语》 ,用《论语》 ,下列选项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有一个外地同学转到我们班,我们可以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欢迎之情。

B.小林转到新班级一个学期了,还没有一个好朋友,他觉得张三做事马虎,李四数学很烂,王五不讲卫生……妈妈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教育他。

C.张三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妈妈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警醒他。

D.李四非常喜欢画画,想报美术兴趣班,可是妈妈坚持要他报奥数班。他真希望妈妈能明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指饮用水           B.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6.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温故而知(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C.思而不学则(殆:懈怠)             D.择其善者而之(从:采纳,听从)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B.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C.子在川上曰(河流)                   D.传不习乎(传授)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B.一箪食( dān)       吾日三省吾身( shěng)

C.博学而笃志(dǔ)        传不习乎( zhuàn)

D.学而不思则罔(wáng)      逝者如斯夫(sī)

9.下列选项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的作者是泰国著名作家、诗人泰戈尔,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C.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颈联,第三联叫颔联,第四联叫尾联。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11.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我∕如浮云                     B.其不善者∕而改之。

C.博学而∕笃志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理解为时间像流水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13.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是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而”有转折的味道,可见,知新比温故是更重要的学习方法。

14.根据课内文言积累,完成小题。

浩浩同学采用“整理归纳法”复习文言知识。下表中归纳有错误一项是

选项 类别 例句呈现
A 通假字 ①不:尊君在不。

②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 古今异义 ①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饭:饭疏食,饮水。

③可以:可以为师矣。

C 敬辞 ①尊君:尊君在不。

②家君: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子:子曰/曾子曰。

D 词类活用 ①饭:饭疏食,饮水。

②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传:传不习乎。

A.A                B.B                C.C                D.D

1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     D.匹夫不可夺志也

17、【链接阅读】

出自《论语》的115个成语典故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12.博文约礼

【解释】:博:广泛;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1.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2.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3.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43.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6.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9.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50.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经典习题

一、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

参考答案

趣味阅读

1.D

【解析】

D项“老百姓”讲解有误,应是“有抱负的人”。士: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士的称谓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早在五帝时代,士的意思是指治狱的刑官,这也是其本义;后引申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也用作姓氏。在这里,可按“”故答案为D

2.B

【解析】

B项“成全武德”理解有误,应是“成全仁德”  故答案为B。

3.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06:《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https://www.0516ds.com/5360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