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0日
资源编号 53584

专题03:《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2023-07-11 七年级上册 0 2,26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03:《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内篇

趣味阅读

1.对下列有关《世说新语》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楷书    ②草书    ③隶书    ④篆书  B.①楷书    ②篆书    ③楷书    ④行书

C.①行书    ②篆书    ③楷书    ④草书  D.①行书    ②草书    ③楷书    ④篆书

2.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不久,一会儿)       因风起(趁)

B.已去(离开)           则是无信(就)

C.差可拟(相比)          入门不顾(看)

D.未若(不如)           与人期行(约定)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5.下面是对文章《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情怀。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赞美了母爱的艰辛和伟大,用平静内敛的文字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也流露出自责和悔恨。

C.《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是一个颇为严厉的人,在她的严格要求下,海伦·凯勒从任性幼稚走向成熟优雅。

D.《陈太丘与友期行》塑造了陈元方这个明白事理,有礼有节,品行正直的“方正”少年形象。

7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博学而笃志

8.《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9.《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字音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重点词语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古今异义 【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去】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委】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顾】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一词多义 【不】 ①尊君在不:同“否”。
②元方入门不顾: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期】 ①陈太丘与/期行:动词,约定。
②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日期。
词类活用 【惭】 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结构分析 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主旨归纳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问题探究 1.本文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2.谢道韫的咏雪诗句突出了她怎样的特点?

 

3.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

 

5.《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

 

4.《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

原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展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待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辩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3]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离开)                           B.友人惭(惭愧)

C.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D.下车引之(拉,牵引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下车引之              ②与之论辩(《送东阳马生序》)

B.①去后乃至             ②乃大惊(《桃花源记》)

C.①相委而去             ②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D.①则是无礼             ②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

参考答案

趣味阅读

1.D

【解析】

①行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

②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③楷书:1.字体端正2.笔画工整3.结构之间没有连接,一笔一划都是独立的4.书写起来较慢。

④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尖笔,收笔“悬针”较多,笔法相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故答案为D

2.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03:《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https://www.0516ds.com/5358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