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03:《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内篇
趣味阅读
1.对下列有关《世说新语》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楷书 ②草书 ③隶书 ④篆书 B.①楷书 ②篆书 ③楷书 ④行书
C.①行书 ②篆书 ③楷书 ④草书 D.①行书 ②草书 ③楷书 ④篆书
2.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不久,一会儿) 因风起(趁)
B.已去(离开) 则是无信(就)
C.差可拟(相比) 入门不顾(看)
D.未若(不如) 与人期行(约定)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5.下面是对文章《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情怀。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赞美了母爱的艰辛和伟大,用平静内敛的文字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也流露出自责和悔恨。
C.《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是一个颇为严厉的人,在她的严格要求下,海伦·凯勒从任性幼稚走向成熟优雅。
D.《陈太丘与友期行》塑造了陈元方这个明白事理,有礼有节,品行正直的“方正”少年形象。
7.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博学而笃志
8.《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9.《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 |
字音 |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 |
朗读节奏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重点词语 |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
|
古今异义 | 【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去】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委】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顾】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
|
一词多义 | 【不】 | ①尊君在不:同“否”。 |
②元方入门不顾: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 ||
【期】 | ①陈太丘与/期行:动词,约定。 | |
②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日期。 | ||
词类活用 | 【惭】 | 友人惭: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 |
特殊句式 | 判断句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
省略句
|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点拨:省略介词“于”,应为“(于)门外戏”。 |
|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
||
译文 |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 |
结构分析 | 第一层(开头到“乃至”),写陈太丘与友人约好同行,友人失约,交代事情的原委。 | |
第二层(“元方时年七岁”到“则是无礼”),写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经过。 | ||
第三层(“友人惭”到结尾),写友人惭愧,元方不理。 | ||
主旨归纳 |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智驳父亲友人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 |
问题探究 | 1.本文表现了元方怎样的性格特征?
|
|
2.谢道韫的咏雪诗句突出了她怎样的特点?
|
||
3.谢太傅更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
||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
|
||
5.《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
|
4.《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
原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展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待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辩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3]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离开) B.友人惭(惭愧)
C.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D.下车引之(拉,牵引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下车引之 ②与之论辩(《送东阳马生序》)
B.①去后乃至 ②乃大惊(《桃花源记》)
C.①相委而去 ②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D.①则是无礼 ②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
参考答案
趣味阅读
1.D
【解析】
①行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
②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③楷书:1.字体端正2.笔画工整3.结构之间没有连接,一笔一划都是独立的4.书写起来较慢。
④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尖笔,收笔“悬针”较多,笔法相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故答案为D
2.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