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
专题04 句子
一、知识点梳理讲义:
(含基本句型、句式转换、扩句与缩句、造句与仿句、修改病句、句子排序、标点符号、修辞)
【考点解读】
句子由词和词组组成,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生动具体。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美句段。
【要点梳理】
01 基本句型
陈述句 |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说明一个道理,表达陈述语气的句子,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 |
|
疑问句 | 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分为一般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
|
祈使句 | 祈使句是用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或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句末可用句号或感叹号。 |
|
感叹句 | 感叹句是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一般可以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浓厚的感情色彩。 |
|
考查形式:①写出句子属于哪种句型;②判断句子的句型分类是否正确;③根据要求写出不同类型的句子
02 句式转换
(1)陈述句与反问句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
|
陈述句改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么、怎能、难道、哪里); (2)看句子中有没有否定词,有的话要删去,没有的话要加上; (3)句末加上反问语气词(“吗”或“呢”),把“。”改为“?”。 |
反问句改陈述句
(1)先去掉反问词(怎么、怎能、难道、哪里); (2)看句子中有没有否定词,有的话要删去,没有的话要加上; (3)句末删去反问语气词(“吗”或“呢”),把“?”改为“。”。 |
(2)把字句、被字句
把字句:用介词“把”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
被字句:用介词“被”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 |
|
把字句
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 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
做“把字句”与“被字句”的题,先找出动作,根据动作判断主动者与被动者。 |
(3)肯定句与否定句
肯定句: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
双重否定句: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 |
|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
(1)首先找到肯定词,把它删去; (2)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前后加上两个表示否定的字;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不得不、不能不等…); (4)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
双重否定句改肯定句
(1)首先找到双重否定词,把它删去; (2)在句子中加入表示肯定的词或字; (3)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
(4)肯定句与否定句
直接引语(直述句):直接引用别人原句。
间接引语(转述句):用自己的的话来转述别人话。 |
|
直述句改转述句
(1)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 (2)把冒号、前引号改为逗号,后引号删除; (3)句中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4)有称呼语的,称呼语要去掉; (5)引语是疑问句的,要变成陈述的语气。 |
转述句改直述句
(1)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 (2)把逗号改为冒号、前引号,句末加上后引号; (3)句中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4)有称呼语的,称呼语要去掉; (5)引语是疑问句的,要变成陈述的语气。 |
考查形式:①按要求转换句式;②判断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③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03 扩句与缩句
(1)扩句: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
(2)缩句:①找到“的、地”前面的、“得”后面的修辞词语,连同“de”本身一起去掉;②去掉表示数量的词语;③去掉“在…里(上/下)”表示特定条件的词语;④去掉所有的形容词,缩至最简。
提示点拨:
(1)扩句:扩充后的句子必须保留原来的意思,并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2)缩句: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要保留“着、了、过”
考查形式:①按要求转换句式;②补充句子;③缩写句子。
04 造句与仿句
(1)造句:造句就是把词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
(2)仿句:仿句就是仿照例句的格式构造一个(组)句子。如:
①用加点字词仿写。例:爱是地震中伸出的援助之手。仿句:爱是绝望之中传来的安慰之言。
②根据例句的特点仿写。例:如果自然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仿句:如果人生是一张白纸,奋斗就是画笔,你可以收获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生。
提示点拨:
(1)造句时要做到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流畅;
(2)仿写句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按句式仿写;②按内容仿写;③按修辞手法仿写;④综合仿写。
考查形式:①给出词语造句;②用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③用关联词语造句;④仿写句子。
05 修改病句
什么是病句?凡是违反客观事理或者违反语言结构规律的句子都是病句。违反客观事理情况的叫逻辑错误;违反语言结构规律情况的叫语法错误。常见错误类型如下:
成分残缺
(1)定义: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找出缺“谁”、“什么”或者“干什么”
“是什么”“怎么样”,给以添加。
(2)常见错误:①缺“谁”;②缺“怎么样”;③缺“什么”。
(3)示例:在课堂上,都在认真听课。
正确答案: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课。
用词不当
(1)定义: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调换适当的词语。
(2)常见错误:①近义词错用;②范围大小错用;③词语感情色彩运用不当;④关联词运用不当。
(3)示例: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正确答案: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沉重。
搭配不当
(1)定义: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读懂句意,判断词语搭配上的错误,正确搭配词语。
(2)常见错误: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示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正确答案:我们要继承老革命家的事业和发扬老革命家的精神。
词序颠倒
(1)定义: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调换适当的词语。
(2)常见错误:①修饰词语词序颠倒;②多个动词词序颠倒。
(3)示例: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正确答案: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前后矛盾
(1)定义: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找出互相矛盾的“点”,在保证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删去或改掉其中一个。
(2)示例: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
正确答案: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
重复啰嗦
(1)定义: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啰嗦累赘。分清大小概念,决定取舍,取大取小。
(2)常见错误:①修饰词和中心词重复;
②两个修饰词重复。
(3)示例: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正确答案:他端详这位老奶奶。
指代不明
(1)定义: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理解句意,分清代词所指代的事物,修改句子的毛病。
(2)示例: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
正确答案: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概念不清
(1)定义: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读懂句意,掌握概念的所属,纠正混乱不清的地方。
(2)示例: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正确答案:这些出土的文物是唐朝的。/这些是出土的唐朝文物。
标点错用
(1)定义:标点符号在句中除了表示停顿,还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标点运用的错误会导致理解句意有误。认真阅读句子,理解句意,修改标点符号。
(2)示例:我喜欢看“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
正确答案:我喜欢看《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
关联词用错
(1)定义:各种关系的复句,其关联词运用是规定的,乱用了就会造成病句,让人看不懂。首先要弄懂是那种关系的复句,检查其关联词是否用得对,然后再修改。
(2)示例: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正确答案:虽然你是天才,但是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1)定义: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与现实联系起来想,尽量少作改动,忠于原意。
(2)示例: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正确答案:皎洁的圆月边零星有几颗小星星。
(因为圆月当空,月亮的光芒太强,掩盖了星星的光,所以是不会看到很多星星。)
提示点拨:
看到“介词”不放过 | |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
例如: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
正确答案:
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
|
看到“动词”不放过 | |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
例如: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
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
正确答案:
这样做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
|
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 |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
例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
正确答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 |
|
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 |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
例如: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
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
正确答案:
要保证安全生产,好的机器质量是重要条件。 |
|
看到“关联词”不放过 | |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例如: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
此例中“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带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 |
正确答案: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
|
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 |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
例如: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
此例中的并列谓语“注视和倾听”和宾语“报告”只能部分搭配。 |
正确答案:
大家怀着憧憬的心情,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
|
看到有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 |
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易与其他词语相矛盾。
例如: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
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 |
正确答案: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
|
语感审读法 | |
辨析病句,可以借助语感。一般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出语病的地方。
例如: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不太熟悉的。 |
此例读起来很别扭,就是因为主语和宾语位置颠倒了。 |
正确答案:
广大青年对于焦裕禄这个名字,是不太熟悉的。 |
|
主干分析法 | |
对句子作语法分析,可先提取句子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若主干无毛病,再检查它的附加成分,看修饰语和中心语有无毛病。
例句: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
此例主干为“博物馆展出古船”没有任何毛病,再看修饰语,“宋朝时期” 和“新出土”均为“古船”的定语,检查一下,就发现定语语序不当。 |
正确答案:
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 |
考查形式:①辨析并修改病句;②使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直接修改病句;③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④判断句子有什么毛病。
06 句子排序
排列句序就是把几个顺序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使其顺序合理,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表达一定的意思。完成此类题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对一些顺序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顺序错乱的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我们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对一些顺序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句子;
③按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的顺序排列;
④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
提示点拨:
排列句序四部曲:①读句。读所有句子,想想主要意思是什么;②找首句;③整理其他句子。想想文章写作顺序和句与句的联系;④读段。看文章是否顺理成章。
考查形式:将错乱的句子按顺序重新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07 标点符号
名称 | 用法说明 | 举例演练 | 考查形式 |
逗号(,) |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间隔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 ①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②辨别标点符号运用的对错; ③指出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
句号(。) | 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
问号(?) | 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 |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 |
感叹号(!) | 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叹、感叹或赞叹 | 多美的月光啊! | |
冒号(:) |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 老师说:“请大家安静。” | |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 菜架上摆满了蔬菜:菠菜、韭菜、黄瓜、西红柿… | ||
引号
(“”)(‘’)
|
表示引用的部分 |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 |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强调的词语 |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 ||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 ||
顿号(、) |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 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 |
分号(;) | 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 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 |
书名号(《》)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 | |
省略号
(……) |
表示列举的省略 |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有猴子、金钱豹、鸵鸟…… | |
表示语气的断断续续 |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 | ||
表示话未说完 |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 | ||
破折号 | 表示解释说明 |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8年6月1日。 | |
表示声音的延长 | 呜——火车开动了。 | ||
表示意思的转折 | 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 |
08 修辞
【比喻】
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1)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2)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3)比喻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
【拟人】
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比喻和拟人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2)在比喻里,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3)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简单的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作为人看待,就是具有人似的特点,例如有感情,有动作以及语言,但是不出现具体的人。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一般有关键词犹如、有如、像、好像、好似、如、仿佛等等,但是一定出现喻体(喻体与本体相对,是比喻的一部分“把花瓣比作蝴蝶,蝴蝶就是喻体”。喻体是对本体特征的有效并极形象的修饰)。 |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
参考答案
【经典例题】
例①:凶狠的大灰狼吃掉了这只小鸡。
1.改为“把”字句:凶狠的大灰狼把这只小鸡吃掉了。
2.改为“被”字句:这只小鸡被凶狠的大灰狼吃掉了。
3.改为反问句:难道凶狠的大灰狼没有吃掉这只小鸡吗?
4.改为双重否定句:凶狠的大灰狼不可能不吃掉这只小鸡。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