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试卷合集
备战2023年中考考前冲刺模拟卷(连云港)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32分)
(一)
1.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自读课文《梦回繁华》,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rǒng(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______。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 )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_______。它A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B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长而不rǒng( ) 线条qiú( )劲 衣冠( )
(2)加点词“诸人”中“诸”的意思是( )(2分)
A.姓 B.许多 C.兼词,“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3)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形态各异 细致入微 B.千姿百态 出神入化
C.形态万千 栩栩如生 D.姿态各异 一丝不苟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A、B处,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不仅……还…… D.虽然……但……
(5)课文重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而不是绘画的技巧,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二)
2.“花果山读书节”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连云港籍作家徐则臣回家乡作读书分享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得以突破人生的局限”。
徐则臣认为,阅读应该是突破我们人生的局限,可以见识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简洁的路径。阅读可以让我们有知识、有情趣、有理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格调、为人有格局。在不同的年龄,我们需要读不同的书。不同的书可以在这个年龄给我们最充分的营养,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年龄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
在“推荐一本好书”环节,徐则臣推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
在被提问如何处理忙碌的工作和读书的时间分配时,徐则臣谈到他的一种阅读方式——上下班乘坐地铁时戴耳机听书。
请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画线句子的主干。(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徐则臣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说“少年正是读书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刚好在读《西游记》,你把“随时能给想象力充电的伟大作品”写在笔记本上,结合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写了一段文字,表达对这个观点的赞同。这段文字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则臣的听书引发了你和同学关于阅读方式的讨论: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请分享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3.请你为下列语段补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8分)
连天秋色,看“蒹葭萋萋, ①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西湖美景,咏“芳草长堤,②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石潭清幽,诵“隔篁竹,闻水声,③________________,心乐之”④ 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来到荆门,你能领略李白歌咏的“月下飞天镜,⑤________________”的瑰丽奇美;过往南昌,你会感受王勃描绘的“⑥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登临泰山,你能体会杜甫抒发的“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4.【传统文化品古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三山”指蓬莱、苍梧、瀛洲。
B.“三更灯火五更鸡”中“五更”指早上4-6点。
C.“豆蔻梢头二月初”中“豆蔻”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D.“晴川历历汉阳树”中“阳”指江、河之北。
5.下面关于古典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又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包含着跌宕起伏的变化,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小说充满紧张感,引人入胜。
B.《聊斋志异》题材多样,或叙述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或指斥不公,刺贪刺虐,或揭露科举腐败,或讥讽社会失德,大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
C.明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连中三元”是指在会试、乡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连中会元、解元、状元。这个词现在常常被用作对考生的祝福语。
二、阅读·理解(58分)
(一)古诗文阅读
语文课上开展“心忧天下范仲淹”群文阅读活动,老师选择了与范仲淹相关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21分)
【甲】
群斋即事
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全集·岳阳楼记》)
【丙】
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域青涧以据贱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③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④的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三-范仲淹》)
【注】①砦zhài: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②钤qián辖:节制管辖,宋代武官名。③鄜城:地名。④籴dí:买进(粮食)。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三出”写出了诗人仕途坎坷,“鬓如丝”写出了诗人青春已逝,表达了哀怨之情。
B.颔联写出诗人借诗酒来排遣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淡泊之意。
C.颈联“迟”字写诗人观菊赏月自得其乐的生活,反映了诗人有意归隐而流连美景的心境。
D.尾联化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诗人以失马塞翁自比,是对自己几度贬谪的人生境遇的写照。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 (2)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
(3)量贼众寡_________________ (4)诸砦既废_________________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歌的尾联与乙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一致的思想境界?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轼这样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请结合乙、丙两文谈谈范仲淹政治情怀的体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班级开展“《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甲】
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向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雄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相父,只算做不成器!”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乙】
带了进来,知县看他容貌不差,问道:“既是女流,为甚么不守闺范私自逃出?又偷窃了宋家的银两,潜踪在本县地方做甚么?”沈晾枝道:“宋为富强占良人为妾,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这是真的。”知县道;“你这些事自有江都县问你,我也不管。你既会文墨,可能当面做诗一首?”沈琼枝道:“请随意命一个题,原可以求教的。”知县指着堂下的槐树,说道:“就以此为题。”沈琼枝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12.结合前后相关情节,写出甲文中的鲁小姐恼怒的前因后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画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鲁小姐对功名什么样的态度?(3分)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整本书阅读,比较甲乙两文中女性形象的异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结合这句话,谈谈小说在众多的儒子中塑造两位女性形象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班级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学习活动,请围绕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问题。(9分)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91亿吨,2016年是2亿吨,2021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2.49亿吨。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仅如此,生活垃圾分类还可以提高后续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难度,节约社会资源,进而将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比如,将热值较高的可燃成分进行燃烧发电,提高熬效率;将易降解的有机物质分选出来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堆肥效率和质量等等。
材料二: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材料三:
据江苏省住建厅的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0976吃,比2015年增长10倍,基本实现县以上城市全覆盖;全省建筑拉规年资源化利用能力3500万吨,比2016年增长6倍。全省共建成69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带动2.16万个居民小区、3.52万个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全省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1万吨。
(摘编自《JSTV荔枝网》2022年11月1日)
16.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B.要实现在源头垃圾减量化和减少环境污染,唯一途径在于垃圾分类。
C.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基本实现县以上城市全覆盖。
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垃圾分类习惯差,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17.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材料二,对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两条有针对性的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母亲的微信步数
姜萍
①母亲喜欢走路,年轻时就喜欢隔三岔五地去赶集,一口气能走上五六里路。记忆中,她总是风风火火,见人就说:“每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
②我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家庭负担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既要做农活,又要拉扯我们兄妹三人。她不敢病,也病不起,只能让身体棒棒的,才能支撑起这个家。
③后来,我们兄妹三人先后考上大学后,父亲也回到了家,母亲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光,每天晚饭后,她就和父亲一起,绕着村子走上几圈。那时,微信刚有了运动圈,母亲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看看自己的排名,给大姨、二姨和亲戚朋友们点上赞。
④好不容易,我们都在域里立下了脚,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年。父亲却突然患上癌症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孤零零一人了。我们轮番动母亲来城里,和我们谁住一起都行。母亲却总是推辞,她说,自己住乡下习惯了,家里还有田地、菜园、鸡鸭,她一样都割舍不下。
⑤我们放心不下母亲,便轮流着回家看她。母亲每每看到我们回来,总是嗔怪我们:“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钱啊,还耽误你们的时间。”她举起手机,打开运动圈对我们说:“看,我身体好着呢,每天能走一万步,你们忙自己的事去吧。”
⑥这倒是真的,母亲至今依然保持着走路的习惯,每天,她的微信步数总在我的朋友圈里遥遥领先。于是,我就养成了每天看母亲步数的习惯。看到步数一直居高不下,我的心里就踏实多了。那步数背后,是一个永远生机勃勃、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母亲。
⑦一次,我加班到凌晨一点才回家,临睡前,发现母亲当天的微信步数只有两百多步。天哪,到底怎么了?一个晚上,我都心神不宁,母亲会不会是生病了、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急忙给母亲打去电话,那头却传来了母亲爽朗的笑声:“傻丫头,你二姑家女儿不是快出嫁了吗?昨天我就在她家帮忙缝了一天被子呢!”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⑧不久前,公司接了一个大型项目,我每天忙得很,半个月都没给母亲打过电话,只是偶尔看看母亲依然每天成千上万的步数。项目快要竣工时,我们和甲方会面时,我居然遇到了邻村的朋友小萌。
⑨一见面,我们就“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说到村里的事时,她突然问我:“兰姨的腿好点了吗?”我一愣,妈妈的腿怎么了?小萌说,你居然不知道啊,兰姨前段时间去摘果子,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了……
⑩我心急如焚,害怕电话里母亲不说实话,我没有打招呼,第二天一早就赶紧请假买票回家了。
⑪推开门,看到的一眼让我眼眶湿润了——母亲靠坐在床上,一条腿用被子高高垫起,在她的床头,一根长长的带子系着手机,她不停地推动看手机左右摇晃着,嘴里还念念叨叨;“1301,1302……”
⑫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出来,大声喊道:“妈——”母亲看着我,尴尬地笑笑,连说:“我平时可是真走的啊……这不,怕打扰你们工作……”
⑬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内心的感觉五味杂陈,我想,以后不管母亲每天走多少步,我也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因为,对母亲的呵护,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被省略。
(选自《广州日报》2022年12月6日)
19.结合文章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3分)
年轻时,母亲为了__________而走路;子女考上大学后,母亲为了__________而走路;子女立业后,母亲为了__________而走路;摔伤后,母亲为了__________而“走路”。
20.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4分)
(1)母亲靠坐在床上,一条腿用被子高高垫起,在她的床头,一根长长的带子系着手机,她不停地推动着手机左右摇晃着,嘴里还念念叨叨:“1301,1302……”(从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内心的感觉五味杂陈。(从加点词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两次提到母亲的笑,请你揣摩并写下母亲笑背后的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写小萌这个人物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对母亲的呵护,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被省略”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交流(60分)
24.作文(60分,其中含书写3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蜀汉;林冲思过白虎堂走过野猪林,风雪山神庙后终于绝地反击上了梁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师徒无人再轻言离去。有些时候,坚持一下并不难,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坚持到最后,我们也许找到伙伴、奔向理想,也许认清现实、找到方向,也许看清自己、认准目标。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请以“再三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2分)
1. (1) 冗 遒 guān (2)B (3)A (4)B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通过这幅画作展示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读者通过文章的细致介绍,自然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长而不冗(rǒng):指作品或授课虽然时间长,内容多,但是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和无用的内容;
线条遒劲(qiú):线条雄健,刚劲有力;
衣冠(guān):指衣服和帽子。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诸人:众人。诸:众多,许多。
(3)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形态各异:指很多人或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形态万千: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各不相同;姿态各异 :指人或物姿势或形态各不相同。结合“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画中的人物 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故应选用“形态各异”;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