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智慧篇-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2日
资源编号 42800

专题10 智慧篇-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01-26 中考 0 72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智慧篇

一、狼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炙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去:收回去

B.顾无计可以死之           顾:回头看

C.惟有小刀不盈寸           盈:满,足够

D.股直不能屈               股:大腿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出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无计可以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现了屠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屠户的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马识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__,在韩愈看来,千里

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_______________(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戴奎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时称词美书精/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C.吾恨不得见其盛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甚以为有益/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B.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C.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D.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逵幼有巧慧,所以成就较大,这说明孩子只要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定会有大成就。

B.范宣本来井不喜欢画画,只是觉得收了戴奎的画了不好意思,才勉强学一点。

C.他懂得自己用白瓦屑等材做碑石,说明他是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D.戴達花几年的时间精心雕刻佛像,是因为听到别人的批评,他觉得要争口气。

5.请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李泰伯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号“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为记/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于义甚大/引喻失义(《出师表》)

C.殆欲下拜/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D.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B.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C.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D.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既成,以示李泰伯。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推敲”的典故表现的意思是一样的。

B.这里的范文正公是很自信的,所以传记一写好就想要李泰伯的表扬。

C.我们做人应谦逊,不能像李泰伯一样随便改别人的作品。

D.文中的严先生,范公为他建祠,是因为范公想借这个作品表达自已想归隐的意思。

5.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马媛

建武中,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谓吕种曰:“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种亦与祸,叹曰:“马将军神人也。”

援又尝谓梁松、窦固曰:“凡人为贵,当可使贱,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后果以贵满致灾,固亦几不免。

【注释】①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②马援:东汉名将,曾被封为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③吕种:时为马援之司马。④梁松、窦固:二人皆是光武帝女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多通宾客/万里赴戏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B.竞修名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C.居高坚自持/驰担持刀(《狼》)

D.松后果以贵满致灾/以刀劈狼首(《狼》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B.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C.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D.后果有 告诸王宾客生乱/帝 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马援喜欢卖弄,每次有什么好的意见,都会到处说给别人听,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力。

B.马援的自律, 让他很好地保全了自己。

C.吕种并没有错,只怪皇帝太多疑了。

D本文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

5.依照马援的观点,居高位的人应该如何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田忌赛马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郅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全。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不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与庞涓俱学兵法(都)            B.庞涓恐其贤于已(害怕)

C.窃载与之齐(暗中,私下)          D.疾之(妒忌)

2.下列选项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A杂然而前陈者                     B.宋无罪而攻之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登轼而望之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文段是如何塑造孙膑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陆逊

陆逊①多沉虑,筹无不中,尝谓诸葛恪②曰:“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恪不听,卒见死。

嵇康从孙登游三年,问终不答。康将别,曰:“先生竟无言耶?”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康不能用,卒死吕安之难③。

【注释】①陆逊:三国吴人,孙策之婿。②诸葛恪:吴人,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③吕安之难:嵇康与吕安为友,钟会构陷二人谋反,遂被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筹无不中/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B.吾必奉之同升/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C.卒见死/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B.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C.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 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陆逊多沉虑,说明这个人心机多,是个不可深交之人。

B.我们学习语文也要像本文一样,既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C.嵇康不能被孙登重用,所以郁郁而终。

D.做人应该抓住一切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不会像诸葛恪这样不得重用。

5.导致诸葛恪和嵇康人生悲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中而不至

B.其实味不同                  恐前后受其敌

C.今方来                      方欲行

D.晏子将使楚                  得一人之使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①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②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③,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④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⑤,朝分尚食⑥,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曾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⑥者!”

(节选自周容《春酒堂遗书》,有删改)多

【注释】①影:身影,指体形。②童子试: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③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④调和:此处是烹调的意思。⑤炼珍:亨制精美的食品。⑥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老人延入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犹是芋也/斯是陋室(《陋室铭》)

C.影乃益瘦/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何向者之香而甘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

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

C.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 器/再进

D.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器/再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生为赶考,到老人家借了一碗芋头汤,雨后又马上赶去考场。

B.这个老人独具慧眼,知道这个书生将来染大有出息,特意煮了碗特别的芋头场好让书生记住自己。

C.老人能够找出前后味觉不同的原因,说明他是个有智慧的人。

D.本文重在告诉我们做不能贫图名利,看不起患难之交。

5.从全文看,相国“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老人知道的“道”是________________。(前两处用自己的话,第三处用文中词句。)

 

十、东方朔自誉博赏赐①

久之,伏日②,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③,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④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⑤。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⑦,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注】①东方朔: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②伏日:三伏之日,即盛暑之时。③大官丞:负责分肉事宜的官。晏:晚。④蚤:通“早”。⑤谢:道歉。⑥来:表感叹的语气词,用于拉长语气。⑦细君:东方朔之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请受赐(请允许)          B.即怀肉去  (怀里揣着,抱在怀里)     C.乃反自誉 (你)     D.归遗细君 (给,给予)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官奏之

A.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C.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各一处)

①大官丞日晏不来(主谓之间)             ②归遗细君(动宾之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东方朔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狼 (蒲松龄)

1.B(点拨: 顾:但是,只是)

2.出/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3.(1)有个屠户在夜晚走路,被一只狼追赶逼迫。

   (2)只是没有办法可以杀狼。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0 智慧篇-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https://www.0516ds.com/4280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