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附答案(江苏)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2日
资源编号 24435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附答案(江苏)

2022-02-24 中考 1 2,02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专题06古诗词鉴赏

一、中考真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赵北口

查慎行

十里风埃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8.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9.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4诗歌鉴赏

窘况为许衡州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6.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8.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9.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赏析。

6诗歌鉴赏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7.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______、树阴满地、____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8.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二、中考模拟试题

1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1)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

(2)本诗尾联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怀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11、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12、诗中寄寓了什么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歌,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23年秋天。这年夏季李白应友人之邀,来到太原(当时为“边城”),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数月,终未能得到机会,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二十八星宿之一,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③霜威:霜重,霜浓。

11、颔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两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醉卧古藤阴下”中的“醉”?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0、全词通过描写红稀香少、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等秋景,表现了词人略带感伤,却又愉悦、闲适的心境。

1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处处浮云将雨行”“破梦午鸡啼一声”两句分别写出“春日”______、______的特点。

诗歌颔联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泊盐城

孔尚任

津头柳色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润,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已散金陵气,沧海真同玉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注)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为孔子64代孙。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准河决口,盐城遭灾,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疏浚淮河入海口,这首诗就是来盐城视察水情时所写。

(1)首联和颔联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诗人通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8.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诗歌鉴赏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8.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10诗歌鉴赏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8.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9.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8.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下阕“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两字用得极有韵味,请结合全词说说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1)“天排云阵千雷震”一句有版本作“天排云阵千家吼”,你喜欢哪一个版本?请简述理由。

(2)“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3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1.请简述首联中“悲”字的表达效果。

12.本诗首联、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4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这一回。

8.请简要赏析“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一句。

9.末句“闲人”一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2022中考备战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复思行(节选)

平云

苍茫寰宇,弹指丹青。山川四象,斗牛虚星。

蒨叶幽兰,案芷墨汀。皓镜当目,燧火以明。

燕赵九盏,秦汉三砯。行思博雅,纵览无名。

七玄遥临,北辰趋庭。复言无趣,聊记此情。

11.“燕赵九盏,秦汉三砯”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 分)

12.作者的友人评此诗“气存高远,意境博然”。请结合诗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 分)

2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

杜甫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

(选自《瀛奎律髓汇评》)

(注)①江村:即浣花溪。该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年),此时杜甫入蜀已六年。②赋:写诗、创作。③昧:掩藏、蒙蔽。④生理:生活、生计。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春日江村”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引发了诗人在浣花溪畔的所见所感。

B.“万里眼”指诗人于蜀江所见辽阔之景;“时序”指季节更替,又逢一年春事。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761年,《春》诗创作在前,两处“茅屋”绝无关联。

D.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诗艺精湛;成都设杜甫草堂来纪念他。

4.结合全诗,请简要赏析尾联的妙处。

4阅读诗歌并完成下面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②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5.上片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6.赏析下片划线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的表达效果。

5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丙辰中秋”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大醉”“兼怀子由”交代了__________。如果用“望月”两个字来概括词上片的内容,那么下片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

8.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他的观点有道理吗?请说出理由。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柳树的位置在江边,柳树的形态是零落萧条。

B.诗的三、四句写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的情景,富有画面感。

C.诗人用精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D.诗中写景动静结合,一、二句是静景,三、四句是动景。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请找出两首词中最能体现辛弃疾志向的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8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距京已远。③冻雷:初春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1)这首律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有哪些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景物?请从修辞角度对颔联中的“惊”字进行赏析。

(2)本诗后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虽都有惜别之意,但具体品来又有所不同。请分别举例说明。

10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这首词中画线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邢桂州

〔唐〕王维

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邢桂州:邢,指邢济,作者友人。桂州,唐州名,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西桂林。此诗是王维在京口送友人邢济赴桂州刺史任时所作。②铙: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种。③赭圻、赤岸:均为地名。④击汰:击水。⑤扬舲:即开船。⑥明珠归合浦:东汉时期,合浦郡盛产珍珠,闻名海外,当地老百姓以采珠为生。贪官污吏趁机盘剥,使得珠民大肆捕捞,珠蚌产量越来越低,饿死不少人。汉顺帝刘保派孟尝当合浦太守,孟尝革除弊端,不准滥捕。不到一年,合浦又盛产珍珠了。⑦使臣星:古人认为使臣上应星辰。东汉人李邰善观天文,据说他看到使星移动,便判断有使臣出行。后世用作咏官员出使的典故。

16.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京口送别的场景。

B.颔联写诗人目送友人经过赭圻、赤岸,一路击水扬帆的画面,心中惆怅不舍。

C.颈联的含义是:日落时,湖光与日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格调是昂扬向上的。

17.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愿?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宋·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释)①当时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

18.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在除夕夜“不眠”的原因。

19.请以学过的朗读要求,在尾联上下句中分别找出一个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字,并结合诗句内容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田舍

南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②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本诗是作者晚年闲居家乡时所作。③筑圃:修建打谷场。④菁:水草。⑤天末:天边。

20.有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抓取了几个典型场面,表现江南夏日农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首联写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修建打谷场,渲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C.颈联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升起;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D.尾联描写了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的景象,用“乐”字直接表现了农人丰收的喜悦之情。

21.“鸟雀噪斜阳”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4诗词赏析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2.颔联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诗歌萧条苍凉的意境?

23.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4.词的上阕部分交代词人观景的地点是_________,写景句“不尽长江滚滚流”包含着作者对_________的感慨。

25.辛弃疾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16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27.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

28.尾联中的“招”字用得格外传神。请结合诗人表达的情感,赏析其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姑苏________

(唐)许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翳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注释)①姑苏:指姑苏台,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②辍chuò棹zhào:停船。③翳yī:鸥鸟。④莎suō:草本植物。⑤吴岫xiù:吴国的山。⑥忠臣:指吴国忠臣伍子胥。

29.根据诗歌内容和主题判断,填入标题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古 B.忆友

C.见赠 D.送别

30.诗歌的颔联中有麋鹿、新草、凫翳、莎草等内容,作者这是为了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此词约著于此间。②杜宇:即杜鹃。③故山:即故乡。

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几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依据词的内容简要概括。

2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等词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心态。

4.下列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出了一种真切、平淡。“竹杖”“芒鞋”是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D.词作即景生情,语言风格豪放却不失庄重,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5.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一、中考真题

1、【答案】

(1)一方面交代行踪,另一方面鄚州的尘土飞扬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睁眼后对所见之景的惊喜。

(2)“数”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与陶醉,又侧面表现了赵北口的水上景物之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十里风埃过鄚州”是说经过了很远的路程,满面风尘经过了鄚州,交代了诗人的行踪。而诗句“忽开双眼见清流”写鄚州的尘士飞扬,这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表现手法,所以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意在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赵北口的水流清澈、景致美好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2)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数尽渔船数白鸥”的意思是:数尽了过往的渔船,又去数一数飞翔的白鸥。这里反复用“数”字,既写出了作者被赵北口的优美景致所陶醉,突出表现了作者的闲适的心境。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附答案(江苏)下载: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1)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附答案(江苏) https://www.0516ds.com/24435.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