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据此判断该套邮票的主题为( )
A.古人类的起源 B.中华文明探源
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
2.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大概在北纬25度至35度这一区间,影响人类文明的先哲: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学者们称之为“轴心时代”。据材料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 )
A.呈现多元性和多样性 B.由于统治者鼓励带来思想的繁荣
C.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 D.因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繁荣
3.北魏鲜卑族统治者践行“脱夷统华”理论;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的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建构中原政权;契丹族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宣称“我本中国”。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完善
C.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D.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4.下表是根据史料整理的“大运河开凿情况表”。据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时间 | 征用民力 | 开凿情况 |
605年 | 淮南百姓十余万 | 疏浚旧日沟通江淮的邗沟,引邗沟水经江都进入长江 |
605年 | 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 | 洛阳引谷洛二水至洛口入黄河,引黄河北入汴水,南入淮水 |
608年 | 征发百姓百余万 | 连接黄河、沁水、卫水和沽河 |
A.直接导致隋朝灭亡 B.重视利用以往河道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5.下表所示: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1年 |
北宋建立 |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
西夏建立 | 宋夏订立和约 | 金灭辽 | 金灭北宋 | 南宋与金议和 |
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 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 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
6.郑和下西洋期间,到达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剌加15次,苏门答腊13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每抵达一国,郑和主动传授农作方法,教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在航海期间还肃清海上的盗贼。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 )
A.明王朝制定了开放的海洋发展国策 B.明朝外交的和平共享理念
C.为了把西洋地区纳入明朝版图 D.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7.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
B.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西北郊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织联军侵华
8.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今欧洲之人,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下列对材料中“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民族危机加剧,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沿长江深入到内地
④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及《商君书》二十九篇的作者是商鞅。宋代以来,关于《商君书》的作者问题出现争议。民国时期,胡适根据《商君书》的《徕民》篇里提及几处商鞅死后的人和事,认为当时所流传的《商君书》二十四篇,是商鞅死后他人伪造的书。胡适的观点( )
A.有理有据,完全正确 B.标新立异,毫无价值
C.以偏概全,不宜全信 D.逻辑严谨,结论新颖
10.从开始长征到11月底,红军人员折损过半,减至3万余人……之后,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这一转变是由于( )
A.红军战士的英勇苦战 B.战略转移的严峻形势
C.国民党势力大不如前 D.遵义会议的英明调整
11.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以下四幅图片最能体现( )
A.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全民族抗战 B.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C.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D.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12.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C.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D.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13.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应对朝鲜战争
C.调整工业结构 D.恢复国民经济
14.下列对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反映的事件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抵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5.下表示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的部分史实,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
史实1 | 1979年,邓小平说:“……广东……也搞一个特区 ……” |
史实2 | 1980年,邓小平说:“……要使每家每户……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 |
史实3 | 1982年,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 |
史实4 | 1992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B.南方沿海率先开展对外开放探索
C.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共对改革开放做出科学的构想
16.2024年3月25日至4月11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团来大陆参访,如下表是各方反映情况。据下表可知( )
3月27日 | 国台办:欢迎马英九先生率团来访,会妥善做好活动安排 |
4月1日 | 国民党党团:马英九此行是和平之旅,应正向看待 |
4月2日 | 台民众挺马英九赴陆交流,不希望两岸开战! |
4月7日 | 随马英九来访台青: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
4月11日 | 马英九返台重提九二共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
A.和平发展符合两岸期待 B.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共两党政治目标相同 D.“一国两制”获得广泛认同
17.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允许不知真相的人抱有怀疑,但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这次会议( )
A.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 B.促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C.有利于我国外交新局面的开拓 D.完全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18.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辽宁舰”交接入列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青蒿素研制成功
19.每个雅典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公民的肉体与精神、个人与家庭、财产与婚姻,都受城邦的统制。个人是城邦的工具,生为城邦,死亦为城邦。这一现象( )
A.促进了极端个人主义泛滥 B.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效率
C.增强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D.消除了阶级差别的观念
20.“罗马法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把蕴含在自然法中的自由、平等理念转化为实在法的原则,如包含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罗马民法大全》,还有《法学汇纂《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但是,罗马法显然是为了通过法律形式来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存在对奴隶的占有与剥削。”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 )
A.罗马法法律体系完备 B.具体列举罗马法的内容条款
C.罗马法时代影响深远 D.辩证看待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21.有学者认为,在大部分国家,贵族的天性是专断,在英国却是节制。英国贵族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退却的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能体现贵族这一特性的事件是( )
A.呈递《权利请愿书》 B.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
C.发动“光荣革命” D.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22.如表内容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后的经济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两次战争都( )
独立战争后 | 18世纪末,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是仅次于英国、法国和德意志,名列世界第四。同时,这一地区的资本主义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19世纪中叶,这些农场里的耕地、播种、收割和打谷已经使用机器,生产力水平很高。 |
南北战争后 | 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工业迅猛发展,并从北部向南部和西部扩展。“大企业时代”取代了“小企业时代”。1865—1900年,美国工业产品价值增长了500%,20世纪初的增长率更高。 |
A.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 B.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C.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 D.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发展
23.“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握局面⋯⋯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永远失去⋯⋯战争形势迫使德军开始从苏联撤出。”这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 )
A.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 B.使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C.彻底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D.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24.下图是由英国漫画家悉德尼乔治·施特鲁贝于1945年9月3日创作的漫画《新的旗帜》。这一漫画( )
A.揭示了一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 B.说明了二战新型武器的残酷性
C.表现了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灭亡 D.反映了冷战时特有的斗争特点
25.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联合国成员大大增加 B.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3分)货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货币
朝代 | 货币 |
秦—五代 | 铜钱 |
宋朝 | 北宋诞生“交子”,纸币与铜钱兼行 |
明朝 | 自明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
清朝 |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地位,与铜钱兼用 |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反映明朝的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陈其鹿《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主要货币的演变趋势。(3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这一文字材料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价值。(可从材料本身的价值、材料内容的价值来思考。)(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与“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相关的史实或历史现象,并说明“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理由。(6分)
27.(17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链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材料二
①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 ②遵义会议会址 | 会师歌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两万里长征,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得伟大的会合。 |
材料三
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来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材料四 在这28年中,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压迫;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辛的十四年抗战,赶走了欺凌中国人民的日本帝国主义。一一翻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28年历史,是延安人民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强大支撑:是太行山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筑起了“铜墙铁壁”;是江淮人民的独轮小推车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余劲草、张艳《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
(1)材料一中“砸向旧世界的链头撞击”使中国革命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么理解“伟大建党精神”(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①②两幅图片能够作为“红色地标”的理由。指出材料二“会师歌”中“伟大的会合”的时间及“会合”后对中国革命发展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中“严峻的形势”指的是什么?面对“严峻的形势”,什么事件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6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请为本次探究活动拟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4分)
28.(10分)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在于中国发生了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的制度变迁,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传统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中国资源配置的方式,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亚洲《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改革成就、特征与经验》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试举例说明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所带来的影响。(4分)
29.(10分)战争与和平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大战卷入的国家达61个,卷入的人口达17亿,造成9000万人口伤亡,其中军队5000万人,战争对参战国的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造成的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变化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史实 |
1947 年 | 杜鲁门主义出台 |
1948 年 |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1949 年 | 成立北约;新中国建立 |
1955 年 | 华约建立 |
1959 年 | 古巴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1967 年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1990 年 | 纳米比亚独立 |
(1)下面是两幅反映一战前国际形势的漫画,对比两幅漫画你可以发现什么变化,并说 明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以“和平”为主题的宣传标语。(4分)
(3)请根据表格中相互关联的史实,并据此拟定一个与“二战影响”相关的观点。(2分)
…………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玉器’‘陶寺陶器’‘石峁石雕’‘二里头铜饰’”和所学可知,材料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文化有关,在这些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器、礼仪性建筑、城址等,能够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B项正确;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了古代人类,远早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没有青铜器的发现,并非青铜文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耕作技术,此时期农耕技术没有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2. 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