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练习
1.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3课时)
一、选择题
1.淡水鱼类最适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比较适合的水温变化范围是( )
A.5℃~10℃ B.10℃~15℃ C.15℃ ~20℃ D.20℃ ~25℃
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生物实验室开展了“调查校园生态系统”、“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等实验。图选项中,完成以上实验所需实验器材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3.某同学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预测“金鱼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可能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生物活动课上,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择多条金鱼(同种同生命力同大小)平均分为三组, 在相同饲养环境下,探究了”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并记录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4.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的基本过程是( )
A.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订方案→作出假设→实施方案
C.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5.下列选项对此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此实验的探究变量是金鱼条数
B.实验结论是随着水温的升高,金鱼呼吸频率增加
C.实验结束后直接把还有生命力的金鱼丢入垃圾篓
6.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下列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随时都可以测量金鱼的呼吸次数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一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升高和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10℃—20℃之间
7.如表为宝安区某中学小华同学为探究” 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 金鱼 | 光照 | 温度 |
鱼缸1 | 20条 | 明亮 | 18℃ |
鱼缸2 | 20条 | 阴暗 | 20℃ |
鱼缸3 | 1条 | 明亮 | 22℃ |
A.鱼缸3应放10条金鱼
B.3个鱼缸的光照应设置为相同
C.温度应设置为相同
D.三个鱼缸的金鱼条数都为1条
8.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选择的变量是( )
A.光照 B.水温 C.空气 D.湿度
一、实验探究题
1.某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分组 | 实验材料及处理 | 水温 | 呼吸频率(次/分) |
1号 |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1000mL温水 | 25℃ | 89 |
2号 | ___________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入热水 | 35℃ | 97.5 |
3号 |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冰块 | 15℃ | 35 |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图中2号组中金鱼的数量应为________条。
(2)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每分钟金鱼________张合的次数来测定。
(3)在2号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原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4号组与2号对比,哪一个组的设计更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
(4)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 18 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实验,其中溶氧量是指水中的氧气含量。
实验组号 | 溶氧量 | 培养环境 |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 | ||
第一次统计 | 第二次统计 | 第三次统计 | |||
甲 | 4 毫克/升 | 隔夜自来水 | 113 | 111 | 112 |
乙 | 6 毫克/升 | 隔夜自来水 | 76 | 78 | 74 |
丙 | 8 毫克/升 | 隔夜自来水 | 57 | 59 | 61 |
(1)按照对照实验的原则,每组的金鱼数量应该________。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3)将表格数据处理时,应取平均值, 目的是________。
(4)处理数据并绘得下图,图中 X的数值为________。
(5)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与金鱼的浮头次数的关系是________。
3.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按表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组号 | 溶氧量 | 培养环境 | 呼吸频率 | ||
第一次统计 | 第二次统计 | 第三次统计 | |||
甲 | 4mg/L | 隔夜自来水 | 113 | 111 | 112 |
乙 | 6mg/L | 隔夜自来水 | 76 | 78 | 74 |
丙 | 8mg/L | 隔夜自来水 | 58 | 59 | 60 |
(1)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___条,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___。
(2)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X的数值为___。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加每组的统计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___。
(4)实验可证明,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___。
(5)鱼类身体两侧的侧线具有___功能。
(6)鱼在水中呼吸时,它的口和鳃盖后缘是___张合的。
爱好养鱼的同学有时会发现,饲养的观赏鱼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有白点状分布,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儿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这就是因小瓜虫(如图)寄生鱼体而引发的小瓜虫病。为研究三种药物对小瓜虫的杀灭效果,科研人员先将小瓜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其后,用清水配制的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离体小瓜虫,一段时间后观察统计死亡率如下表所示。
药物 | 孔雀石绿 | 硝酸亚汞 | 硫酸铜合剂 | |||||||||
浓度(mg/l) | 0 | 0.3 | 0.6 | 0.9 | 0 | 0.2 | 0.3 | 0.4 | 0 | 1.0 | 1.3 | 1.6 |
死亡率(%) | 0 | 5 | 11 | 28 | 0 | 0 | 27 | 55 | 0 | 26 | 29 | 77 |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实验还设置了用______处理离体小瓜虫,作为对照组。
(3)由实验结果可知,硝酸亚汞从浓度为______开始表现对小瓜虫的杀灭作用。三种药物杀灭小瓜虫的效果都随浓度增加而加强。所有处理中,杀灭作用最好的是______。
(4)科研人员希望将上述效果最好的药物应用于治疗已经感染小瓜虫的病鱼,尤其是在水产养殖和观赏鱼养殖中使用,你认为在投入使用之前还要考虑哪些问题?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
参考答案
1. D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中的注意事项。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且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原来,温度越高,水中溶解的氧含量越少,在水温10摄氏度时1公升水中含有氧气8ml,30摄氏度时水中只溶含氧5.6ml(查阅资料)。水体温度越高,含氧量越低,而鱼类随着水温的提高,新陈代谢变得强烈,需要的氧气就多。鱼类为了活命就要呼吸,因此呼吸加快。
【详解】我们知道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功能,其体温随外界水温高低而变化。因此,养鱼一定要注意水温。鱼的适温范围较大,0至30℃之间都可生活,最高极限水温是34℃,最适水温是20至28℃,所以实验时为了保证试验中数据的真实性,实验时温度要控制在鱼的生活适宜温度。故D符合题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