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7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一、能量的释放
1.验证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1)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保鲜袋,A袋内装入新鲜蔬菜;B袋装入空气,密封袋口。
②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天后取出。
③把A、B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个锥形瓶中。
(2)实验现象:A袋内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袋内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4)实验结论: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5)实验分析:实验中B袋的作用是设置对照组,起对照作用。实验中要把袋子放在“黑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植物黑暗处,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拓展:探究种子萌发时是否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2.验证植物呼吸需要消耗氧气
(1)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大的广口瓶,放入小型植物,密封瓶口。
②A瓶放在阳光下,B瓶遮光处理24h。
③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
(2)实验现象:A瓶里蜡烛燃烧很好,B瓶里蜡烛火焰熄灭。
(3)实验原理:氧气可以助燃。燃烧的物体在有氧的情况下,能够继续燃烧,而在二氧化碳较多、氧气量不足的情况下,就会熄灭。
(4)实验结论:植物呼吸需要消耗氧气。
(5)实验分析:实验中A瓶的作用是设置对照组,起对照作用。B瓶遮光处理24h的作用是:植物放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掉氧气。
拓展:探究种子萌发时是否消耗氧气的装置
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里,火焰立刻熄灭;
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煮熟种子的瓶里,火焰没有立刻熄灭。
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了氧气。
3.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暖水瓶内的温度升高。
装有煮熟的种子的暖水瓶内温度不升高。
(3)实验证明:萌发的种子过程中释放了热量。
二、呼吸作用
1.概念:生物体的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场所:主要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
3.表达式:
4.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影响因素:
(1)温度:对呼吸作用影响最大,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增强,温度过高,呼吸作用反而减弱。
(2)水分:一定范围内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
(3)氧气: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显著增强。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呼吸作用减弱。
6.农业应用
(1)深耕松土、及时排涝: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2)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温度,可减少植物呼吸作用。
新疆瓜果甜的原因: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多;
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3)延长果实储藏时间:通过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真空包装等措施,来降低呼吸作用。
在水果外面包塑料袋,目的是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保鲜。
(4)采摘时间过长的萝卜和地瓜空心是由于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晒干的种子不会烂掉,新鲜蔬菜容易腐烂: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四、能量的释放形式和利用
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动物用来维持体温);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ATP中,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ATP是动植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第2节 人体的呼吸
一、人体的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1)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会厌软骨能把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吞咽时关闭,呼吸时打开)。吃饭时不能说笑,以免食物误入气管。
(2)膈肌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能够协助呼吸运动。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由大量肺泡组成。
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肺泡数目很多,气体交换面积大;
②肺泡壁外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二、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组成。肋间肌和膈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或缩小,肺被动扩张或回缩,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两个生理过程,新鲜空气入肺、肺内废气排出。
2.模拟膈肌和肺的运动
(1)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玻璃管代表气管和支气管。
用手顶橡皮膜上升,代表膈肌舒张;松开橡皮膜时,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
(2)此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是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胸骨、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膈顶下降,胸廓扩大,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2)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胸骨、肋骨向下向里运动,膈顶上升,胸廓缩小,肺的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规律总结——口诀记忆:肌缩胸扩氧气来,肌舒胸缩废气去。
根据气流的方向(气体总是由压强大的地方向压强小的地方移动)来判断吸气还是呼气:
①外界压强>肺内压强:气体由外界进入肺。
②外界压强<肺内压强:气体由肺排到外界。
③外界压强=肺内压强:吸气、呼气结束的一瞬间。
4.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
(1)吸气时用夹子夹住②处橡皮管,
A试管石灰水不变浑浊,能验证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2)呼气时用夹子夹住①处橡皮管,
B试管石灰水变浑浊,能验证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3)对比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含量,发现人体吸入气体中含氧气较多,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增多,是因为人体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利用氧气把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5.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扩散作用,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所以气体容易扩散。
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在肺泡处:肺泡内的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高,故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高,故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结果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7.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中的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结果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