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极地地区-中考地理三年(2021-2023)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02日
资源编号 64532

专题18 极地地区-中考地理三年(2021-2023)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2023-12-11 中考 0 1,29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中考地理三年(2021-2023)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中考地理三年(2021-2023)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18  极地地区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中国科考队在第12次北极科考中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开展科学考察。据此完成1-3小题。

1.中国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3月          B.10月~12月           C.12月~次年2月      D.6月~8月

2.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4500”开展科学考察,反映了我国(   )

A.科技力量雄厚   B.铁矿资源丰富        C.消费市场广阔        D.劳动力充足

3.人类去极地地区科考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发矿产资源   B.研究极地环境        C.建立产业基地        D.发展旅游业

格陵兰岛是全球第一大岛,该岛冰区面积占全岛面积的85%。1995年之后,我国加入了对格陵兰岛的科考,虽时间较晚,但成果颇丰。读图格陵兰岛简图,完成4-6小题。

4.格陵兰岛气候寒冷,冰盖巨厚,主要原因是(   )

A.面积巨大          B.人类影响小           C.地处高纬               D.地势较高

5.在格陵兰岛上能(   )

A.观赏到成群结对的企鹅                       B.看到极光,无极夜现象

C.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                        D.看到森林广布,草原连片

6.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根据环境特点判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   )

A.以捕鱼狩猎为生B.种植粮食作物      C.经营海上贸易        D.放牧牛羊为主

下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7-9小题。

7.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8.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9.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

A.带回站内处理   B.就地掩埋               C.丢弃在野外            D.焚烧处理

“苹果屋”是用玻璃钢制成的球状设施,具备帐篷功能,并能在水上漂浮,是我国北极科考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完成10-12小题。

10.北极地区是指(   )

A.北冰洋所在地区B.北极圈以北地区  C.北极点附近地区     D.南极圈以南地区

11.“苹果屋”外观用绿色等鲜亮颜色的主要原因是(   )

A.与周围森林协调B.产生清凉的感觉  C.抵御严寒与风雪     D.冰雪上容易识别

12.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兴建避暑胜地  B.开展捕猎行动        C.打造工业基地        D.监测海冰动态

极地考察能力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迄今为止,我国已在南极地区陆续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下图示意南极地区。据此完成13-15小题。

13.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长城站

14.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面临的恶劣气候条件是(   )

A.炎热干燥         B.酷寒烈风               C.高寒缺氧               D.高温多雨

15.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随手乱扔垃圾  B.处理放射性废物    C.禁止乱捕滥杀        D.大力开发旅游业

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16-18小题。

16.从全球背景看,南极地区冰山消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生物种类增多        C.淡水资源增加        D.海洋面积扩大

17.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8.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2023年4月6日,随着“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国,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的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任务。下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9-21小题。

19.在南极地区的科考人员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湿热   ②严寒   ③大风   ④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罗斯海新站

21.罗斯海新站位于中山站的(   )

A.西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东北方

北极燕鸥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当北半球夏季时,在北极圈附近繁殖后代,随着气温降低,它们开始长途迁徙到南极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图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完成22-23小题。

22.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3.摄影记者拍摄北极燕鸥在越冬地活动时,可能还会拍摄到的景象有(   )

A.工人在采矿     B.北极熊正在觅食    C.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在捕鱼

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一罗斯海新站于2022年2月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图,读图完成24-25小题。

24.环绕南极洲的各大洋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25.某科考小组在罗斯海新站可能开展的考察项目有(   )

①冰川面积的变化   ②企鹅的生活习性   ③煤炭资源的勘探   ④因纽特人的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为了解决缺乏新鲜果蔬的问题,南极科考队员尝试建立了智慧温室大棚,实现了“蔬菜自给”。结合南极地区简图,完成26-27小题。

26.下列关于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泰山站纬度最高                                 B.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C.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D.到中山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选在我国的冬季

27.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暴雨      ②狂风      ③湿热      ④酷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4月,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3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五个科学考察站,并单独或联合设立了多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据此完成28-29小题。

28.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   )

A.正值暖季,气温较高                          B.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C.正值极夜,风雪较小                          D.冰雪全部融化,地面祼露,便于施工

29.设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C.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2014年,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投入使用,因其红色的碟形高架设计被称为“中国红灯笼”。2019年,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顺利完工,雪下建筑采用集装箱模块组合形式,主体埋于深雪之下。下图为泰山站一期和二期建筑景观图。读图,完成30-31小题。

30.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的施工时间最可能是(   )

A.12、1、2月    B.3、4、5月            C.6、7、8月             D.9、10、11月

31.与一期建筑相比,二期雪下建筑(   )

A.保温性强         B.外形美观               C.易于采光               D.视野开阔

2020年2月底,乌克兰沃纳德斯基南极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一种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就会迅速生长,呈红色。下图是南极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2-33小题。

32.我国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不易出现“西瓜雪”,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雪太少         B.气温太低               C.风力强劲               D.冰川深厚

33.“西瓜雪”的出现,可能预示着(   )

A.极地冰雪增多  B.极昼时间变长        C.全球气候变干        D.全球气候变暖

读南极地区中国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34-35小题。

34.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昆仑站            B.泰山站                  C.中山站                   D.长城站

35.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是为了(   )

A.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                          B.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和保护

C.研究企鹅、北极熊生存环境               D.今后向南极地区移民做准备

位于加拿大北部哈得孙湾海域的丘吉尔港被誉为“北极熊之都”,每年都会有千余只北极熊在此聚集并等待哈得孙湾结冰后向北迁徙,此景象吸引众多野生动物爱好者前去观光摄影。下图是“北极熊生存范围示意图和丘吉尔港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36-37小题。

36.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熊的生存范围缩小,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北极熊生存环境的是(   )

A.广泛使用煤炭等燃料                          B.大量砍伐森林当木材

C.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D.提倡出行多开小汽车

37.当丘吉尔港月平均气温由零上转为零下时,哈得孙湾开始结冰,陆地上的北极熊开始聚集,因此观赏北极熊聚集的最佳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22年建成,该站具备数据传输、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等功能,是我国“功能完善、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南极科考站。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8-40小题。

38.罗斯海新站所处的经纬度最接近(   )

A.73°N,165°E   B.73°S,165°E         C.83°N,165°W        D.83°S,165°W

39.在罗斯海新站开展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40.我国科学考察队在罗斯海新站考察时,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水源短缺         B.地震频发               C.猛兽袭击               D.酷寒大风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科研价值,但是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图为南极某处103年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据此,完成41-42小题。

41.由照片对比可知,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矿产资源枯竭        C.水土流失               D.冰川融化加剧

42.许多国家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猎捕鲸鱼,丰富食物来源        B.利用南极广阔空间进行核试验

C.大力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问题        D.研究南极冰川,分析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南极地区科考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考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图为南极温室大棚图片。据此完成43-44小题。

43.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大风   ②暴雨   ③严寒   ④湿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

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                  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       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南极洲地理环境独特,是开展科学实验的理想地区。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地区设立了5座科学考察站,图示意南极洲地理位置。据此完成45-47小题。

45.科考队员在南极洲最常见的景观是(   )

A.沙漠                B.冰雪                      C.草原                      D.沼泽

46.南极洲自然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铁矿资源         B.煤炭资源               C.淡水资源               D.石油资源

47.我国科考站中全年均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近年来,“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的科考队员要迎接近2000名中国游客。据此完成48-49小题。

48.我国游客选择11月至次年2月到南极旅游是因为南极地区此时(   )

A.处于暖季         B.紫外线最弱           C.风力小                   D.降水较多

49.“南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

A.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                   B.南极自然景观独特

C.科技发展,交通条件改善                   D.促进南极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解答题

5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下图“北极地区示意”

(1)据图,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____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①____,②____,③____。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51.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图为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照片一和照片二反映的是两地区科学考察的场景。任选其一,判断照片的拍摄地,说出两点理由。

(2)适合青藏科考的时间段是____,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____。(单项选择)

A.11月一次年4月B.5-8月C.全年

(3)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但成因不同。青藏地区主要是由于____高,南极地区主要是由于    高。

(4)青藏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①—④表示气候变化对两个地区环境的不同影响,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海冰、冰盖面积变化②高海拔湖泊、湿地面积变化③“亚洲水塔”水量变化④极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

对青藏地区的影响有____;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有____。

52.我国十分重视极地科学考察工作,2004年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黄河站位于78°55′N,11°56′____(填E或W),距离我国黄河站最近的大陆是____。

(2)我国通常会选择在每年4月到10月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原因是____。

(3)科考人员发现,北极地区气温比南极地区____,降水量比南极地区____,同时发现北极地区每年有大量冰山脱落进入北冰洋,说明全球气候正逐渐____。

(4)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我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____ 的国家,也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____的国家。

53. “双龙”探极,彰显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10月,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与“雪龙”号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业模式,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在南极地区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2009年2月,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开站。

材料二

材料三:南极地区显著的气候特征是严寒、干燥、烈风。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的极端最低气温,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将一杯热水向空中泼洒,水还没落到地面就被冻成了冰粒。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___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考察站是________;南极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________、铁、石油。

(3)由材料三可知,南极地区显著的气候特征是严寒、________、________;南极地区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 ”。

(4)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________。

…………

参考答案

1.D    2.A    3.B

【解析】1.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严寒,前往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应选择北半球夏季,此时气候相对温暖,且此时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便于科学考察,而其他月份当地气温较低,可能出现极夜,不利于科学考察,故6-8月是最佳考察时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8 极地地区-中考地理三年(2021-2023)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6453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