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
(含常见阅读文体分类讲解)
一、知识点梳理讲义:
【考点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要点梳理】
01 写人、记事类
文体特点 | 阅读方法 | 考查要点 | |
写
人 类 |
写人的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例的叙述和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以此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 1.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写人类文章,对象很广泛,有的是写身边熟悉的人(亲戚长辈、老师同学等),有的是写著名人士,还有的是写自己,等等。那么,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人物。
2.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3.通过文章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4.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准确地抓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的描写,有助于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
①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分析重点字、词、句的作用;
②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③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特点; ④从人物的言行、所经历的事件中感受人物品质; ⑤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记事类 | 记事类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体的一种文体。 |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清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文章记事的顺序 一般来说,记事类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通常有三种:①顺叙:就是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③插叙:主要是叙述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件事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 3.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写了不只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4.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也可以从作者描绘的事物中体会情感,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5.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所描写的场景中,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7.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采用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等方法。 8.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也不会遗漏。 |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详略主次; ③概括事件中凸显的人物品质; 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例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剃头周的平庸人生
①剃头周的门面虽小且破,但很整洁,碎发是随手清扫的。笨重的黑皮转椅,角落里绽开细缝,露出细密的衬布甚至微黄的海绵来,但踩着脚踏板调整高度时,照样灵活得很。三五把闪亮的小剪子,尖尾巴的细齿梳子,几瓶印着明星头像的发胶,一盒儿童痱子粉,方块的海绵,摆在镜子前窄窄的台面上,像一排待画的静物,在明亮的光线里,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暖调子缓慢地流淌。
②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首先他不瘦,圆鼓鼓的脸蛋儿洋溢着很有营养的光泽,壮实的身材,微腆着肚子,头发也梳理得整齐。他还善谈,对客人的每句话都报以认真的倾听和体贴的应和。
③谈笑归谈笑,他剃起头来一丝不苟,哪怕椅子上已坐了一排人,必须不时点着各人名号,安抚大家。到这里来剃头的,以男人和小孩居多,墙角并没有一般美发店必备的宇航员头盔式的烫发设备——讲究的女人不来这里。小孩愿意来,是因为剃头周会制造出动画片里人物的声调,有效抵消了电推子在其后颈上行驶的惊恐。虽说男人们的发型大同小异,但不能因此质疑剃头周的手艺。像我弟,一个时髦青年,凡事注重品位,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
④人活一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喜欢哼哼叽叽地抱怨,有的人天生精气神儿十足,剃头周便是后一类人。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
⑤就像普通的木头椅子一样,陈旧、朴素,甚至不是十分坚固了,但是明显能用,不需要花钱花心思换新的。这一种知足,是剃头周基本的生活态度。不论世事如何变幻,潮流如何更替,饭,总是要吃的,头,也总是要剃的。
⑥你不能因其平庸,就怀疑它的意义。
1.用“__________”画出文中描写剃头周外貌的语句,并说一说剃头周的外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示例:剃头周的外貌使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2.第①段是对剃头周的店面的环境描写,其中的“暖调子”是指剃头周的店面让人感觉( C )
A.暖和 | B.温暖 | C.温馨 | D.明亮 |
3.第③段中,写剃头周的店顾客众多不是为了说明( D )
A.剃头周受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欢迎。 | B.剃头周理发的技艺不凡。 |
C.剃头周工作敬业,为人随和。 | D.剃头周不受讲究品位的人欢迎。 |
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短文的内容。
答:短文介绍了剃头周的日常工作,赞扬了他的生活态度。
5.下列选项中,( C )一词最能概括剃头周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A.乐观向上 | B.甘于平庸 | C.知足常乐 | D.默默无闻 |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人类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外貌描写的掌握。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的描写。第②段第2句话描绘了剃头周的身材和容貌,属于外貌描写。然后根据其外貌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写出自己对剃头周的印象。第2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文,结合对剃头周的小店的描绘,可以感受到店面十分温馨,因此“暖调子”是温馨之意。第3题考查对短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第③段写剃头周店里的顾客众多,一是说明剃头周十分敬业,为人随和,而且技艺不凡,受到大人、小孩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欢迎,就连注重品位的时髦青年也时常光顾他的小店,因此答案选D项。第4题考查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完成此题,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删掉次要的,将主要的用简洁的语言合并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剃头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第5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结合全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如“剃头周没有一般手艺人的愁苦气”,“他从早站到晚,嘴也不闲着,累是肯定的,但从来没听他叹过一声苦”,“这一种知足,是剃头周基本的生活态度”,可以从中感受到剃头周知足常乐的人物形象。
例②: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甜蜜的月饼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下着雨。我撑开雨伞,穿过喧闹的街市,拐进长长的小巷。
雨淅淅沥沥,雨丝无声地飘洒在伞布上,又悄悄地跳落在石板路上。穿巷的微风中飘来淡淡的香味,我静静地在小巷里漫步欣赏着。
“扑通”一声,我猛然扭身一看,是一位戴斗笠的中年男子摔倒了。细密的雨雾里,他“哎”地叫唤了一声,似乎摔得有些疼。他小心翼翼地直着身子,试图站起来,腿却不听使唤地颤抖着。一次又一次,他的努力都伴随着轻微的磕碰声失败了。
我和行人反应过来,匆匆走上前去。这时我发现,原来他身旁还有一筐月饼,圆圆的月饼在石板路上滚落了一地。我们急忙围上去捡,月饼很快被拾回了筐里。那个中年男子十分沮丧,几个妇女围上去亲切地询问,才知道原来他是给一家超市送货的点心店的老板。“还好,没碎多少。”“没关系,只是包装纸湿了,弄干就好了。”人们纷纷安慰他,善意伴着细雨洒满小巷,那玫瑰仿佛更香了几许。
这时,有人提议:“既然这月饼落在咱小巷,不如大家每人买两斤他的月饼。”“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做。”众人纷纷赞同,硬币的叮当声在小巷里格外优美而和谐。戴斗笠的男子十分感动,向众人道了谢,挑起担子,蹒跚地走了。这时,大家才发现他的腿有些残疾。
人群很快散去了,小巷又恢复了平静。我咬了口月饼,甜蜜流入心底。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人心。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一缕温暖的阳光从云层缝隙里穿透出来,把天空映成了蓝底金边的颜色。小巷被夕阳铺上一层碎金黄,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那沁人的香味在巷子里萦绕飘荡,形成“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意境。
1.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午后,地点在小巷,环境特点是下着雨。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是静谧 — 喧闹。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把序号填入括号内。
( ③ )众人购买月饼 | ( ① )中年男子失足跌倒 | ( ② )捡月饼,亲切询问 |
3.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AD )(多选)
A.照应开头 | B.承上启下 | C.点明中心 | D.渲染主题 |
4.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说一说你对“破碎的是月饼,圆满的是人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年男子的月饼虽然被摔坏了,但是他得到了人们的帮助,人们的行为使作者感受到了爱与温暖,因此感觉很圆满。
5.戴斗笠的中年男子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中年男子开始很沮丧,最后感动。因为小巷的人帮他捡回月饼又亲切询问,并且买了他的月饼。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小巷里人们乐于助人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记事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认真阅读第1自然段,依次找出时间、地点与环境描写。“静谧”形容十分安静,“喧闹”形容十分热闹,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反。第2题考查对故事情节发展顺序的梳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作者先写了中年男子不慎摔倒,月饼滚落在地,然后写行人纷纷帮他捡月饼,并亲切询问他的状况,最后写大家买了摔坏的月饼。第3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句话中的“细雨”和“玫瑰”的香味照应了开头,凸显了人们美好的心灵,渲染了主题。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第4题考查对难懂的句子的理解。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月饼虽然破碎了,但是人们热心助人的行为令人感觉倍加圆满。第5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体会。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理解:中年男子摔倒后,“十分沮丧”,人们买了他的月饼后,他“十分感动”。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众人解决了他的困难,买了他摔坏的月饼。第6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从作者的心理感受可以看出,他对人们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由衷地赞赏的。
02 写景、状物类
文体特点 | 阅读方法 | 考查要点 | |
写
景 类 |
写景的文章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以及意境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写景类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游记,主要写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二是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风、雨、雷、电、云等,如《火烧云》;三是人们生活周围的景物,如《鸟的天堂》。 |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根据文中的描写想象画面,不仅可以“看”到景象,还可以“听”到声音,或是“闻”到味道。
2.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①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②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③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另外,介绍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大多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特别吸引人的景物,经常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大多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3.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静态描写,是指对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动态描写指描写在运动中的状态的景物。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4.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作力。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还要能从文章内容联想到更多。 5.体会写景的文章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
①选择或写出文章的描写顺序;
②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③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如中心句、议论句或抒情句; ⑤写出文章重点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
状
物 类 |
状物类文章以描摹物体的形状、状态、色彩、性能等元素为主要内容。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 1.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地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生活中,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在阅读中,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2.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通过阅读把握段落大意,了解中心意思,然后看作者围绕这个意思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体会作者细致、持续的观察,感受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的方法。 5.初步了解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事物的文章,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阅读时,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详略主次; ③概括事件中凸显的人物品质; 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例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美丽的玫瑰湖
塞内加尔的玫瑰湖,有着奇丽的颜色,充溢着浪漫的情调。
从巴黎出发的拉力车队经过几千千米的长途跋涉,横渡地中海,穿过了撒哈拉大沙漠,终于到达了大赛的终点——西非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在佛得角的绵绵沙丘中,车轮滚滚,黄沙漫天,发动机轰鸣、人声嘈杂,到处是一片喧嚣。
然而在沙丘的另一边,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粉红色的椭圆形湖泊宁静地安卧在金色的沙漠之中,碧蓝色的大西洋近在咫尺。皮肤黝黑的男人赤膊驾着小舟在粉红色的湖水中打捞作业,身着艳丽衣裙的女人在岸上成片的白色盐丘边忙碌,空中隐隐约约飘荡着节奏舒缓的民歌旋律,到处是一片宁静恬然。
玫瑰湖是一个面积只有3平方千米的盐湖,它位于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塞内加尔的佛得角。佛得角像一弯尖钩从非洲大陆伸向浩瀚的大西洋,玫瑰湖就安卧在与大洋一线之隔的地方。从空中俯瞰,一道细细的金色沙滩将碧蓝色的海水与粉红色的湖水分隔开来。海水与湖都镶嵌着银白色的花边——海是浪花,湖是盐晶,色彩完美搭配,大自然不愧是丹青妙手。
在每年的12月到1月期间,玫瑰湖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景观,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湖水就变成了玫瑰花般的粉红色。当劲风吹来,波翻浪滚,如同一片红色的火焰,颇为壮观。随着阳光照射的增强,湖水还会变成紫红色,似乎是在欢迎胜利归来的勇士们。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
(1)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俯瞰 )
(2)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长途跋涉 )
(3)原指丹砂和青欔两种作颜料的矿物,后泛指颜料。多指国画大师。( 丹青妙手 )
2.用“ ”画出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
3.第3自然段中,玫瑰湖的特点可以用“宁静恬然”一词来概括,它与第2自然段所描绘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话采用的写法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以动衬静)。
4.玫瑰湖“神奇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5.通过作者对玫瑰湖美丽景色的描述,借助“宁静恬然”“大自然不愧是丹青妙手”“颇为壮观”等关键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玫瑰湖美景的无比喜爱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景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认真阅读词义,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第2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即中心句,在本文中,中心句是第1自然段“塞内加尔的玫瑰湖,有着奇丽的颜色,充溢着浪漫的情调”这句话,它总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展开的。第3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分析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宁静恬然”最能概括出玫瑰湖的特点,而第2自然段所描绘的是嘈杂喧嚣的景象,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描写方法上,主要写了男人们在湖水中打捞作业,女人们在盐丘边忙碌,还有民歌在飘荡,这些动态描写都是为了衬托玫瑰湖的静谧恬然,所以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第4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玫瑰湖“神奇的景观”形成的原因,即“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第5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通过作者对玫瑰湖美景的描绘,并抓住关键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美景的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②: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桂花
八月,许多花儿都已凋谢了,而桂花却怒放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香气。但花儿在哪儿呢?害羞的桂花躲在叶子后面哩!你看它,由五六个小瓣组成的小黄花,娇小玲珑,十分可爱,多么像藏在绿荫后面的害羞的小姑娘啊!
桂花,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没有玫瑰的浓艳重彩,没有菊花的千姿百态。它华美而不刺眼,显得那样朴素大方;花香而不刺鼻,闻着是那样的清新舒畅。
桂花榨出的油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美味可口的桂花糖,吃起来有一股桂花的香气。桂花还可以熏香茶,喝了这种香茶,满口清香。据说挂花还可以制成化妆品……它的用途真广啊!
我想,做人就应该像桂花那样,不争名利,不哗众取宠,却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你认为呢?
1.第1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BD )(多选)
A.比喻 | B.拟人 | C.夸张 | D.设问 |
2.作者把牡丹、玫瑰、菊花与桂花做对比,突出了桂花朴素大方、清新舒畅的特点。
3.我们可以借助“它的用途真广啊!”这一关键语句来理解第3自然段的意思。
4.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桂花写清楚的?( ABCD )(多选)
A.桂花的香气和样子 | B.桂花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
C.桂花的用途 | D.桂花的品质 |
5.作者借描写桂花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像桂花那样,不争名利,不哗众取宠,却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状物类文章的阅读理解。第1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第1自然段的第2、3句话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第3句话写桂花是“害羞的”,是拟人句;最后一句话把桂花比作害羞的小姑娘,是比喻句。第2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将桂花与牡丹、玫瑰、菊花作比较,突出了桂花朴素大方、清新舒畅的特点。第3题考查对段落关键(中心)句的掌握。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桂花的用途,整段话都是围绕最后一句来写的,借助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第4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总体把握。通读全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可以得知作者从气味和样子、与其他花的比较、广泛的用途和品质4个方面来介绍桂花的。第5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第4自然段阐明了作者想要借桂花来告诉我们的道理。
03 童话、寓言类
文体特点 | 阅读方法 | 考查要点 | |
童
话 类 |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动物童话;二是说理童话;三是科普童话。 | 1.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童话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和人一样会说话,而且有喜怒哀乐。阅读童话,我们能交到很多奇特的朋友,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还能获得很多启示。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它的魅力。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2.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为了预测得更准确,要注意更多的细节。 3.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大胆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读这样的文章感觉很有意思。大胆想象,可以让我们拥有奇异的经历;合理想象,既能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4.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读童话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童话充满着奇妙的想象,里面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能力,还能感受到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5.理解童话主旨 童话往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关键性的词语揭示主旨;(2)分析人物语言揭示主旨;(3)分析故事情节揭示主旨。 |
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想象的妙处;
②感受童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④体会童话中的道理或寓意。 |
寓
言 类 |
寓言就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如,《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等都是寓言故事。它的特点包括:①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精辟简练,极富表现力。②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③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④寓意鲜明,浅显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道理。 | 1.了解寓言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楚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它生动的鲜明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具体完整地了解了寓言故事的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
2.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培养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能联系寓言及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思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阅读与活动相结合 (1)演一演: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走进寓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2)读写结合:可以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创编、续写等练笔活动,促进对寓意的理解和深化; (3)拓展阅读:在阅读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后,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读一读同一类寓意或者同一作者的寓言故事。 |
例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点金术
①很久很久以前,希腊有一个国王,名叫麦得斯,他最喜欢金子。
②一天,他祈祷神灵赐给他更多的金子。神灵看他这样贪得无厌,就决定惩罚他,说:“好吧,我赐给你点金术,明天早晨你接触到的一切都会变成金子。”听到这话,麦得斯心花怒放,对自己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③第二天,他很早就起床了。他触到床,嘿!床竟然变成金的了。他开始穿衣服,衣服也成金的了。麦得斯高兴极了。
④随后,麦得斯到花园里去赏花。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玫瑰花芬芳艳丽。他摘下一朵大红玫瑰花,这花一到他手中立刻变成金的了。他又摘下一朵,又变成了金的。这让他很扫兴,因为他喜欢色彩缤纷的鲜花。“这算不了什么。”麦得斯心想,“我期望大的好处,就不能不带来一些小的不便。”
⑤麦得斯去吃早饭。他端起一杯牛奶,牛奶立即变成金的了。他拿起一片面包,面包也变成了金的。现在,麦得斯开始闷闷不乐了。因为,金子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他虽然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饥肠辘辘。
⑥麦得斯又来到花园。他的小女儿正在花园里,看到爸爸,就向他跑来。麦得斯非常喜欢小女儿,便亲吻了她一下,小女儿立刻变成了一座金雕像。
⑦“神啊,我到现在才明白,”他痛苦地说,“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⑧神灵说:“你比以前聪明了,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到你花园旁的河里去洗洗手,河水会把点金术带走的。”
⑨麦得斯到河里去洗了手,然后,疾步如飞地向他小女儿的金雕像跑去。他再一次亲吻她,使她还原成美丽可爱的小女孩。
⑩麦得斯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教训。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会麦得斯的心情变化。
神灵答应赐给麦得斯点金术(心花怒放)→床和衣服变成了金的(高兴极了)→花朵变成了金的(扫兴)→食物变成了金的(闷闷不乐)→小女儿变成了金雕像(痛苦)
2.画线句子中“大的好处”指的是得到更多的金子,“小的不便”指的是自己喜爱的花变成了金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麦得斯无比贪婪的性格特点。
3.文章结尾“麦得斯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教训”中的“这个教训”指的是( C )
A.不要亲吻自己的女儿。 | B.人不能拥有太多的财富。 |
C.贪得无厌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 | D.不要相信神灵们所说的话。 |
4.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麦得斯拥有点金术的时候,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示例:晚上,麦得斯要入睡了。他躺在了硬邦邦的金床上,头刚一挨到枕头,枕头也变成金的了,非常不舒服。麦得斯翻来覆去,一晚上也没能入睡。
【解析】本题考查对童话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人物的心理变化。根据所提示的故事情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认真阅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当麦得斯听到神灵答应赐给他点金术的时候,他“心花怒放”;当他看到床和衣服变成金的时,感到“高兴极了”;当他喜欢的玫瑰花变成金的时,他有一点“扫兴”;当牛奶和面包变成金的时,他变得“闷闷不乐”了;当他的小女儿变成一座金雕像时,他感到十分“痛苦”。第2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大的好处”是麦得斯想要得到更多的金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可以容忍“小的不便”,也就是玫瑰花变成金子,这说明麦得斯非常贪婪。第3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全文可以看出,麦得斯所得到的教训是像他这样贪得无厌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的。第4题考查想象力和拓展写作能力。短文第3~6自然段描写了麦得斯拥有点金术的时候发生的故事,可以仿照这几个段落的写法,展开想象,写一写麦得斯因为拥有点金术还会遇到哪些糟糕的事,他的心情会怎样等。
例②: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乘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啊?”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边走啊?”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1.文中这个人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可他却一直往北边走。
2.这个人为什么不听别人的劝告,一直往北走?
答: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马好,带的盘缠多,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D )
A.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
C.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要强词夺理。
D.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对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故事起因的了解。前3个自然段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第2题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从路人和这个人的对话中可以得知这个人不听劝告,一直往北走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马好,二是带的盘缠很多,三是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第3题考查对寓意的理解。故事中这个人做事情没有看准方向,即使有有利条件也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04 名著类
文体特点 | 阅读方法 | 考查要点 | |
名
著 类 |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名著能够使人陶冶情操,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 |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古典名著,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需知道大致意思即可。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资料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也能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
2.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阅读名著,可以先阅读故事梗概,并通过梗概大致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3.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读名著时,可以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 4.把握故事情节:名著中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分析名著中的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名著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5.探讨主题思想:名著中的主题,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阅读时要认真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主张等。同时,还要联系名著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
①考查对作者的了解;
②概括故事情节主要内容; ③分析重点语句; ④分析人物形象; ⑤揭示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
例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红楼梦》片段
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伏手:不顺手,不听使唤。 | (2)掌不住:控制不住自己。 |
2.短文描写的是( D )的场面。
A.林黛玉进大观园 | B.刘姥姥进大观园 | C.众姐妹吟诗品茶 | D.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
3.和有意拿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从而引来了众人的欢笑。作者着重描写了湘云、凤姐、鸳鸯、刘姥姥、贾母、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这些人笑的样子。
4.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示例:文中的刘姥姥迎合凤姐和鸳鸯逗众人开心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朴实、爽朗、又略显世故的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选段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联系上文的“沉甸甸”,可以猜测出“不伏手”的意思是筷子用得不顺手;联系下文湘云和薛姨妈喷茶的样子,可以猜测出“掌不住”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第2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贾母请刘姥姥吃饭的过程中,因此D项最恰当。第3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时,可以勾画出人物的名字,注意不要重复。从“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等语句可以看出,是凤姐和鸳鸯有意拿刘姥姥取乐,她们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贾母。短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众人笑的情形,一共详细描写了八个人的笑,依次找出即可。第4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文中人物众多,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来写,注意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感受人物特点。
例②: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山洞探险
过了几天,汤姆的同学贝琪过生日,家里决定在山上给她举行野餐会,让孩子们都参加。餐后,孩子们都到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去了,听说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他们想进去探险。汤姆和贝琪走在最前面,他俩举着蜡烛,顺着黑乎乎的通道,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洞里的景观。当小探险家的念头开始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不顾同学们的劝阻,一直往里走去。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一个大洞,上面有好多蝙蝠,一大团一大团地聚集在一起。受到亮光的惊扰,蝙蝠铺天盖地地飞下来,尖叫着向蜡烛光猛扑过来。吓得他俩赶快跑开,拐过好几个洞才躲开了蝙蝠的追击。
突然,贝琪说:“咱们这是到哪里了?”
汤姆一愣,他发现自己也迷路了。两个人开始在里面乱走,还大声呼叫了好久。可是,既没有人答应,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带的食物已经吃完,蜡烛也快用光了。两人又累又饿,艰难地在洞中摸索前行,希望能找到出口。有时实在困了,就躺下歇一会儿。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贝琪越来越觉得没有希望了,可汤姆知道不能泄气,他总是对贝琪说:“你放心,我们马上就会找到出口的,你很快就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了。”
1.这篇短文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故事的主人公是汤姆·索亚。
2.根据故事内容选择恰当的小标题,填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举行野餐会 | 山洞探险 | 蝙蝠追击 | 找到出口 |
3.汤姆和贝琪遇到了什么情景才迷路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汤姆和贝琪真的迷路了?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5.短文中的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示例:汤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喜欢探险、勇敢乐观、有爱心、乐于助人。他不顾同学们的劝阻,走进了山洞深处,可见他喜欢探险;当他们迷路时,汤姆知道不能泄气,总是安慰贝琪,可见他勇敢乐观、有爱心、乐于助人。
…………
参考答案
写人、记事类(一)
一、1.A 2.C 3. C
4.答:这句话写出了冯兰瑞老人此时的心理变化。“一闪一闪的亮光”表明了冯兰瑞老人之前高兴的心情,“亮光熄灭了”说明冯兰瑞老人听了孙子的话后十分失望。
5.C 6. 我认为冯兰瑞老人秉性刚直。
7.冯大看到爷爷将那个栩栩如生的“武松打虎”压成了泥饼,马上意识到了爷爷不愿意为了多卖一些钱而巴结市场管理员。冯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真诚地向爷爷道歉,并保证会以合理的价格出售泥活。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