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附答案)-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真题集训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资源编号 26976

0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附答案)-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真题集训

2022-04-17 中考 0 1,11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真题集训

七年级上册历史考点真题集训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12020年3月22日,成千上万的咸宁市民怀着感恩的心,自发前往咸宁市人民广场,礼送云南抗疫援咸队凯旋。“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

A、170万年   B、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2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   (    )

A、定居生活   B、学会用火   C、饲养家畜   D、种植粮食

命题点2  原始农耕生活

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超过12吨。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小唐同学在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时,能感受到   (    )

A、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B、彩陶纹饰的古朴美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农业、工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革命:种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粒种子

材料一  中国栽培作物始于距今10000年前后,而原始农业的兴起则是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原始农业孕育了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利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发展起原始农业,出现了巨大的建筑物、文字,形成专门的艺术和科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我国原始农业最早培植了哪些农作物?

6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举国同悲,人们深深怀念这位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中国古代农作物】

材料一  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

(1)我国有悠久的稻作农业传统。请写出位于湖南省道县境内、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名称。上图所示河姆渡遗址的骨耜是用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请问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命题点3  远古的传说

1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2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

A、盘古和女娲   B、后羿和夸父   C、炎帝和黄帝   D、尧、舜、禹

命题点4  夏商周的更替

1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

A、禹传子,家天下   B、西周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东汉光武中兴

2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3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4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5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命题点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下图所示文物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们把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3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命题点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3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4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

A、造福千秋   B、控流发电   C、沟通水系   D、方便航运

5社会转型指的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指谁?他主持的变法对秦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命题点7  百家争鸣

1“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    )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3“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分别体现了哪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   (    )

A、法家道家   B、道家儒家   C、儒家墨家   D、墨家法家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约前371一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学说。“仁政”的核心内容就是明君必须“制民之产”,使五口之家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家畜,吃得饱,穿得暖。他的“仁政”学说以重民思想为基础,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社稷(国家)、君三者相比,民最重要。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思想文化的新旧更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显示了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1)材料一中的言论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二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故选A。

2B  【解析】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正确。

命题点2  原始农耕生活

1A  【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正确。

…………

0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附答案)-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真题集训下载: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01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附答案)-2022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真题集训 https://www.0516ds.com/26976.html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