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描写了马、石灰、竹。《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石灰吟》这首诗表面写石灰,实际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对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格的追求。《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关注写作背景:《马诗》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石灰吟》作者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是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络、锤”是左形右声的字。如“焚”是下形上声的字。“凿”是会意字,上下结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4个,可以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和字形结构等方法识记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兴趣
1. 教师揭示课题:在灿烂浩瀚的中华文学长河里,古诗始终表现着她独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出示课件2)
2.教师播放课件中描写大自然事物的图片,学生看图猜诗名。(出示课件3)
3.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1: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
预设2:这些景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像这种描写大自然中事物的诗被称为——咏物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咏物诗。
4.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马诗,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4)
(设计意图:通过描写大自然中事物的图片,既能回忆以前学过的咏物诗,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为感受古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古诗《马诗》
(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
1.(出示课件5)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2.(出示课件6)教师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问题: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以马为题材的一首诗
教师点拨: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23首,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2.(出示课件8)品读第一、二句。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燕山: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剑但形状弯曲。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1: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白雪。
预设2: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3.(出示课件9)品读第三、四句。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快走:驰骋 走:跑。
清秋:金秋,清爽的秋天。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头带上金络头,飞快地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3)(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从“沙如雪”“月似钩”“金络脑”“快走”这些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带有金络脑的马驰骋在边塞疆场。
预设2:从“何当”这个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马儿自知遥遥无期。
教师拓展讲解: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尽显无奈,又寄托了太多的期盼。
4.(出示课件11)
教师引导:诗人仅仅是要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
①学生交流资料。
②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李贺的资料。
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学生小结预设: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利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5.(出示课件12)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朗读指导:
①朗读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
②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快一些,读“何当金络脑”的时候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2)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再次领悟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6.(出示课件1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文章结构梳理。
7. (出示课件14)出示主题概括,学生完成填空,并汇报交流。
预设:《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8.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5)
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这首《马诗》和课文中的《马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不同点:课文写的是一匹矫健的战马,本诗写的是一匹瘦马。
9.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
教师提出问题:请你仿照下面的诗句,写一写你熟悉的景物吧。
预设:空中月如镜,山间溪似练。
10.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马诗》,预习《石灰吟》《竹石》。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石灰吟》
(一)走近作者,初知诗文
1.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石灰吟,学生齐读诗题。(出示课件18)
2.走近作者(出示课件19)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3.(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提醒学生不要把“粉骨碎身”读成“粉身碎骨”。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4.(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1:赞颂石灰。
教师补充: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小组合作,研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等闲”是什么意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找出“等闲”的意思,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预设1:结合注释,“等闲”的意思是平常。
预设2:前2句诗的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教师补充:诗句中的“千”和“万”是虚词,形容很多。
2.迁移学法,学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示课件23)
(1)学生运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习诗歌的第三、四句,找出“浑”“清白”的意思。
(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①解释字意,交流诗意。
预设1:结合注释,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预设2:三、四句的意思是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②(出示课件24)
教师提出问题:展开想象,你看了怎样煅烧石灰石的画面?
预设1:我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浑不怕”“在人间”这些词中看到石灰石在烈火中从容不迫,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预设2:我从煅烧石灰石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吟咏石灰,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吟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出示课件25)课件出示于谦资料: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在12岁时写下了《石灰吟》。
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风”就与于谦有关。
于谦行事章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景泰八年正月,于谦遭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
(出示课件26)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品质?
预设: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体现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
1.(出示课件27)根据提示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呢?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