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阅读要素:分清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 的风俗习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
《北京的春节》抓住“腊八这天”“腊月二十三”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阅读重点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写的;抓住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节日热闹的气氛。
《腊八粥》找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梳理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古诗三首》根据古诗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藏戏》以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了解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感受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阅读方法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补充:如何把握内容详略,并体会其作用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都运用有详有略的方式来谋篇布局。阅读时,如何判断内容的详略呢?
(1)叙述一件事,一般事情的开端和结局略写,经过要详写。
(2)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总写部分略写,分写部分详写;概括部分略写,典型事例详写。比如《藏戏》一文中,开头简述藏戏的主要特点,结尾简述藏戏的传承方式,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3)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详写。比如《北京的春节》中讲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体现北京独特习俗的就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了,所以这几部分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所以就没有必要详细描述了。再如《腊八粥》,作者极力表现的是腊八粥的诱人,所以对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情节进行详写,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而对喝粥的情节进行略写。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才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儿时趣事(节选)
叶永烈
①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②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③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
④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⑤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⑥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1.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岁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急迫心情。
B.这句话包含了儿时的童趣。
C.因为算不准到“年”还有几天,所以要扳着手指头算。
D.因为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所以“我”盼望着“年”早点到来。
3.选文围绕“趣”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处理材料详略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记叙了过年时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选文二:
农家过年(节选)
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备齐“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硬币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子跟着大人一起碗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求保佑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还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闰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笔,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
6.选文一中,作者是怎样对除夕进行详细描写的?请梳理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7.请你根据选文二第1自然段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二中详写了春节期间____和____这两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其他日子过年的情形。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选文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你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两篇选文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二详写的是除夕和大年初一,具体写了守岁、拜年、走亲戚等风俗。
B.选文二中作者对年前的准备,初二到元宵都描写得比较简略,但都必不可少,因为这样才能完整地呈现农家过年的风貌。
C.选文一语言平实自然,而选文二语言生动,重在描写。
11.两篇选文可以说都是一幅农村过年图谱,充满仪式感和浓浓的“年味”,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一些习俗变得遥远而陌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图是中华“春节符号”,整体是红色,请你认真观察并思考,试着解释该符号的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①今年终于可以抽空回乡下看望父母。父母的年纪大了,奔出门来迎我时,步履竟然有些蹒跚。母亲扎上围裙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给你熬粥吃,熬粥吃!”母亲眼中,一碗粥,就是人间至美的佳肴,一定要亲手为儿女们慢火熬上。
②打小我就爱喝妈妈熬的粥,她会把身边所有能放进去的杂粮都放进去。金黄的小米,翠绿的绿豆,洁白的糯米,圆润的莲子,结实的栗子,滋补的红枣。黑米粥带着独特的药香,皮蛋瘦肉粥绵香好味,南瓜粥有细腻香甜的余韵,花粥美容养颜,当然还有腊八粥的醇厚香味。
③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
④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⑤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软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的清爽嫩滑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惫,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⑥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亲人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亲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⑦记得《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历经重重艰险,回到家后,所说的一句话让人感动:世界上再没有地方像家一样温馨!出门在外,家在心中的感觉,忽近忽远,回家的时候总在梦里,醒来仍异地他乡,形单影只。家就成了游子的一种寄托,一种向往。而我更不堪,我除了想家,我还想念母亲的一碗最平常不过的慢火熬的粥。
1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从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详细描写课粥的美味诱人。
14.选文第5段详写了我喝粥的过程与感受。请仔细品读,补全思维导图
嘴唇 | 舌头 | 身体 | 心灵 | ||
感知温度 | 输送躯体 | 通泰舒展 | 扫去凡尘喧嚣 |
15.文章对粥的美味和吃粥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但对父母闲话家常的描写却一笔带过。对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与那碗粥相比,同父母的闲话家常显得很平常。
B.“我”喜欢喝母亲熬的粥。
C.那碗粥融入了父母对“我”至浓至醇的爱。
D.“我”忘了同父母聊的内容。
16.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作者眼里,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在你眼中,亲情是什么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学过程中,针对“光荣之路”和“未来之路”两个板块,同学们选择了两则阅读文本,请阅读后完成任务。
“光荣之路”主题阅读——以路为赞
①在安徽合肥,有这样一条路,路不长,路牌上仅有三个字——延乔路。每当有人轻轻念出这路名,使能掀开历史厚重的幕布,再回到那个革命年代。
( )
②1927年7月4日深夜,铁镣叮当的长巷,阴森幽暗的牢房。一个革命者被押赴刑场。他身着短衣,皮肤黝黑,拖着沉重的脚镣,浑身血污。在此之前,他经历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他始终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机密,宁死不肯透露一个字。敌人从他口中得不到任何秘密,便决定将他押赴刑场。
③那晚,龙华刑场的月亮异常清冷。面对敌人的屠刀,年轻的面庞满是坚毅。监斩官喝令他跪下,他毅然屹立,毫不理会,目光中透露着藐视。几个刽子手强行把他按下去,但是,刽子手们刚一松手,他就一跃而起,昂然挺立,并高声道:“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者死,绝不下跪!”那声音刺破至暗的黑夜,响彻天际。最后刽子手们恼羞成怒,一拥而上,再次将他强按在地,而他,依旧挺直脊梁,高昂头颅,以不屈的姿态面对敌人的屠刀。
④他叫陈延年,陈独秀长子。那时,他才29岁。
(锤炼意志)
⑤陈延年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聪敏好学。1915年,17岁的陈延年带着弟弟乔年,辞别母亲,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一日,上海北风大作,异常寒冷,一个衣者单薄的年轻人在街头徘徊,路过的好心人看着实在于心不忍,请他到自己的寓所穿衣,却被年轻人婉言谢绝了。没人想到,这个年轻人,就是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原来,兄弟两人来到上海后,不愿像纨绔子弟一样依赖家庭,决意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这样的环境下,两人却从没落下学习,双双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 )
⑥1924年9月的广州,身在社会底层的车夫们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在万福路、大南路车夫们聚集的地方,多了一个奇怪的人。这人特别喜欢和手车夫们交朋友,拉家常。他总是虚心地请教拉车要领,没多久就像一个老练的黄包车夫。
⑦最奇怪的是“人傻钱多”,谁家工人生病或者有事不能出车,他就会主动帮忙,拉车挣的工钱全部交给工人。渐渐地,大家都喜欢他,有什么问题都告诉他,而他也经常给工人们“出招”,教车夫们用集体的力量对付黑社会人物的敲诈勒索,学会团结斗争。工友们一定想不到,他就是刚被任命为中央驻粤特派员没多久的陈延年。
◎认识一条路
18.文章描写了陈延年人生路上的三个事件,请在括号里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19.在这三个事件中,作家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你认为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
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
2.C
3.写春联、做“岁灯”和“红花”、祭灶神。
4.详细写做“岁灯”和“红花”是因为这是作者亲自做的,印象最深,详写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望而生畏,略写的“写春联”是父亲做的事,这样写可以体现“儿时趣事”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突出。
5.这几件事写出了儿时过年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