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备战2024年中考生物易错题
易错点14 实验探究
【易错陷阱1】不会选择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陷阱分析】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
【解题技巧】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易错陷阱2】分不清实验组和对照组
【陷阱分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不能辨别实验组和对照组。
【解题技巧】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实验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对象不同。实验组是实验中被施加实验变量的对象组,而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实验条件不同。实验组中的个体接受特殊处理,这些处理是实验中的变量;对照组中的个体则不接受这些特殊处理,其条件与实验组相似,但未被改变。
实验目的不同。实验组通过特殊处理来探索和验证假设或理论;对照组用于确定实验变量的效果,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来验证实验假设。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组的结果在实验前是未知的,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和验证;对照组的结果通常是已知的,因为它们不经历实验变量的处理。
【易错陷阱3】不能遵守探究实验的原则
【陷阱分析】对于探究实验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缺一不可。
【解题技巧】1.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目的是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对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常常要设立对照实验。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3.可重复性原则。用多个实验组进行重复试验,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试验误差。
【易错提醒一】观察法与调查法
【例1】2020年全球首对圈养大熊猫在成都繁育研究基地诞生,乳名“热干面”“蛋烘糕”承载着人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的美好祝福。在其栖息地安装摄像机,记录圈养大熊猫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常见错因:对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不知如何选择。
避错攻略: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变式1-1】以下实验与其所属的研究方法的对应中,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实验法
B.走访了解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观察法
C.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调查法
D.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法
【变式1-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
B.观察必须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有时还需要测量
D.观察要有明确目的,要有计划,有耐心,还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变式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B.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C.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D.调查必须对调查对象逐一调查
【易错提醒二】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例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
B.拉马克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生物学”这个名词
D.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常见错因:对于生物学家及其贡献混淆不清。
避错攻略:(1)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1628年发表著作《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阐明血液循环理论。
(2)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对植物进行分类,提出了生物分类系统。
(3)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著有《物种起源》一书,主要成果是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的理论。
(4)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之谜。他们俩人利用获得的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综上分析可知,图中科学家分别是A是林奈,B是达尔文,C是哈维,D是沃森和克里克。
【变式2-1】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生物是( )
A.杂交小麦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鲤鱼 D.克隆猪和牛
【变式2-2】使生物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科学成果是( )
A.血液循环的发现 B.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C.进化学说的建立 D.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变式2-3】生物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的是( )
A.法国学者拉马克 B.瑞典科学家林奈
C.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D.英国医生哈维
【易错提醒三】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3】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鼠妇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些地方?对此有人作出了以下四种假设,其中不符合生物学常识的假设是( )
A.鼠妇躲避天敌 B.鼠妇喜欢潮湿
C.鼠妇怕见强光 D.鼠妇厌恶取食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常见错因:对于探究过程的具体环节掌握不好。
避错攻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变式3-1】在做“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实验时,将一只没有被蛇咬过的死老鼠用于实验的目的是( )
A.作为重复实验以减少误差
B.将它与响尾蛇咬过的死老鼠形成对照
C.研究响尾蛇是习惯袭击死的还是活的老鼠
D.增加实验的难度
【变式3-2】关于“光对鼠妇生活是有影响”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鼠妇的数量可以为一只
B.实验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C.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本实验需要重复多次
D.实验现象是阴暗处鼠妇多,明亮处鼠妇少
【变式3-3】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10℃至20℃以内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D.实验结论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没有影响
【易错提醒四】对照组与实验组
【例4】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按下表在三个大棚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大棚 | 甲 | 乙 | 丙 |
二氧化碳浓度 | 0.03% | 0.1% | 0.1% |
温度 | 30℃ | 30℃ | 20℃ |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探究实验中,三个大棚的光照、水分等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
常见错因:分不明白实验组和对照组。
避错攻略: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变式4-1】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A.甲组有光,乙组有水,其余条件都相同
B.甲组有光,乙组无光,其余条件都相同
C.甲组干燥,乙组湿润,其余条件都相同
D.甲组有空气,乙组无空气,其余条件都相同
【变式4-2】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一般情况下,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的地方应该是( )
A.实验变量 B.提出问题 C.作出假设 D.得出结论
【变式4-3】下面是“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
A.从甲、乙两蚁穴各捕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实验时蚂蚁处于饥饿状态
C.实验过程中不能直接用手移动木条
D.木条的粗细,长短应一样
【易错提醒五】探究实验的原则
【例5】在设置对照实验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不相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常见错因:控制单一变量是探究实验应该坚持的原则。
避错攻略: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变式5-1】在实验探究中,进行重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A.得到较多的数据 B.得出不同的结论
C.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D.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错误
【变式5-2】某生物兴趣小组计划用对照实验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具体方案如下表。那么,a和b处应该填( )
组别 | 土壤湿度 | 温度 | 土壤性质 | 光照 |
1 | 潮湿 | 25℃ | 黏土 | 阴暗处 |
2 | a | 25℃ | 黏土 | b |
A.潮湿,阴暗处 B.干燥,阴暗处
C.干燥,向阳处 D.喷水,向阳处
【变式5-3】判断下表甲、乙、丙、丁四组,可以成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
光照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湿度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温度 | 20 | 10 | 30 | 30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A组 中考真题
1.北京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推测法
2.最早通过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研究生物遗传问题的科学家是( )
A.列文虎克 B.达尔文 C.巴斯德 D.孟德尔
3.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得出结论
4.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上生长的,这可能的原因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某同学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想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B.实验前4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
D.4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
5.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测量胸围差
C.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6.当太阳升起时,气孔慢慢张开;当夜幕降临时,大多数气孔缩小或闭合。白天,太阳既能提供光照,也能提供热能使温度升高;夜晚没有光照,温度也会降低。光照和温度哪个因素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呢?
(1)设计实验。将韭菜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烧杯中,编号A、B、C。再将其分别放入三个光照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请将表格中三组实验设置的条件补充完整。
光照 | 温度(℃) | |
A组 | 有光 | _________ |
B组 | _________ | 25 |
C组 | 有光 | 10 |
(2)统计数据。2小时后取出韭菜,撕取下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闭状态如下图所示。请根据B、C两组数据统计的标准,统计A组的实验数据并填写到表格中的横线上。
大开 | 微开 | 闭合 | |
A组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B组 | 0 | 0 | 6 |
C组 | 0 | 5 | 1 |
(3)得出结论。将B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和温度两个因素中,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的是_________。
(4)改进完善。上述实验只观察和统计一个视野中气孔的开闭情况,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请写出一条提高本实验可靠性的改进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推测。即使通过改进上述实验降低了偶然性,但由于只探究了一组温度条件下的情况,实验结果仍难以保证具有普遍性。如果拉大温差,将温度设计为30℃和5℃,进一步探究“光照和温度哪个因素对气孔开闭影响更大”的问题,能否得出与上述实验相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能 B.不一定
…………
参考答案
【例1】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所以2020年全球首对圈养大熊猫在成都繁育研究基地诞生,乳名“热干面”“蛋烘糕”承载着人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的美好祝福。在其栖息地安装摄像机,记录圈养大熊猫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符合题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