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2日
资源编号 72556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2024-03-29 中考 0 80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知识点梳理汇总(全12册)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

2024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

【识记】

作品名称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指儒家学者之群。张守节正义引姚承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是为了作区别。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写:“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作者

吴敬梓,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成年后,吴敬梓遭遇丧妻和科场不利的烦恼,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重要情节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子”),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幽榜”),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全书五十六回,大体分为三部分。

1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为代表,以莺脰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社会的腐败堕落。

2理想文士的探求(自第三十一回起至四十六回止)。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3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自第四十七回起至五十六回止)。社会风气更加恶劣。写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对未来的呼唤。

【了解】

社会文化背景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值清朝的康乾盛世,清朝历经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吏治腐败、科举制度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这些社会问题为吴敬梓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背景。

【理解】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1精确的白描,“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而要用白颜色竹箸来。后来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2强烈的讽刺。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体现了强烈的讽刺。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其态度傲慢,语言中充满贬低和侮辱,如“像你这尖嘴猴腮”,“你那老不死的娘”等。而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则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甚至害怕给范进一巴掌,因为范进是“文曲星下凡”。这种情节安排突出了科举制度下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扭曲心态,进一步强化了讽刺效果。

3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这些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外在的可笑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人物形象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他们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人格意识变得扭曲与堕落。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是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杜少卿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5传奇女子——沈琼枝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小说中仅有的两个知识女性之一(另一个是鲁小姐,事见第十、十一回),小说描写了沈琼枝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沽绣为生。后被盐商状告逃婚,求助于杜少卿,在公堂上作诗证明自己的才华,打动县令,放她还乡另嫁。塑造了一个才貌双全、自尊自立、智勇兼备、刚柔并济,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的女子形象。

6经典的吝啬人物——严监生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对自己十分吝啬。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他是一个典型的爱钱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7一个好人的堕落——匡超人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因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匡超人思想的第三个时期即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劝匡超人不要与那帮名士来往,只有像他那样才能做一些有想头的事情,才能发迹。他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拐卖使女、替考,为非作歹。潘三确实没有亏待匡超人,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这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已经变成一个毫无廉耻的吹牛家,虚伪透顶,狡诈至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

8市井四奇人

季遐年:写字好,无家无业,不修边幅,喜欢在寺院里安身,常去天界寺,随堂吃斋饭。一手好字,不囿法帖,格调自创,率性而为,使用别人用过的坏笔,饱蘸自磨墨汁,三四个人拂纸才写,稍不如意,非骂即打。请他写字,看他情不情愿,若不高兴,王侯将相大把银子,也不正看一眼。若有得罪,骂骂咧咧,扬长而去。

王太:虎踞关卖火纸筒,祖代是三牌楼卖菜的,自小喜欢下围棋,藏而不露。一日转悠到妙意庵,柳阴下三四个大老倌簇拥两个下棋的,衣衫褴褛的王太去凑热闹,被人嘲笑。姓卞的叫他下棋出丑,也不谦虚,居然赢了“天下大国手”马先生,众人大惊,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走了。

盖宽:开茶馆,喜欢作诗看书,画几笔画。本来是开当铺的,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人又有些呆气,下人作弊,当铺,田地,江中沙洲,房产,家里各样东西,都变卖尽了,日食艰难,妻子死了,穷困可怜,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僻静巷内开个小茶馆度日。还面不辞人,茶馆撂给小儿子看管,和邻居去报恩寺、泰伯祠闲逛。

荆元:三山街开裁缝铺的,替人做衣之余,吃饱肚子,就弹琴写字作诗。不贪图富贵,不看别人脸色,诸事由得自我。朋友于老者在清凉山背后有田园二三百亩,带着5个儿子灌园。一日于老者焚香一炉,荆元抱琴和弦弹奏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鸟雀栖息枝间窃听。忽然高亢起来,凄清婉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

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必读书目《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https://www.0516ds.com/7255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