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11课重要知识点(徐州某名校内部资料)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1日
资源编号 48687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11课重要知识点(徐州某名校内部资料)

2023-04-18 八年级下册 0 2,60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11课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社会性质: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9北平

2、主要内容:一个纲领、两个选举、五个决定

一个纲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两个选举: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五个决定: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3、意义/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二、开国大典(国庆节的由来)(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949101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新中国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四、西藏和平解放

1、史实:1951,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 抗美援朝(1950—1953)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1、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②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中国人民志愿军VS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1)开赴前线:195010,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

(2)主要战果:五次大规模战役,最著名的是上甘岭战役

(3)结束标志: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解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经济: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潜伏时,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火烧到他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2、广大志愿军的英勇作战;3、中国军民的密切配合

3  土地改革(1950—1952)

土地性质不变:私有制

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土地改革的范围:新解放区

4、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法律依据/开始的标志:1950,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从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6、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意义: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一化三改”(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三大改造——公有制);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功探索:三大改造、一届人大、1954年宪法、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失误探索: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4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53—1957年)–-工业化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好转。②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意义: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局限性: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政治民主化

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地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作用)。

5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方式途径或形式: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是采用公私合营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补充: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6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1956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时间:1958年   (2)内容(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严重失误(1958年):“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1)评价/原因: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对国情认识不足),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改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1961,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三年困难时期)

4、调整国民经济

(1)时间:1961—1965年

(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

(3)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

(4)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①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10,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5)危害:“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具体表现为: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6)教训: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

(7)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前进的。

三、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概况: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到1965年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至今)

中国特色道路(符合中国国情):

1、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中国特色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两个凡是”的方针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会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表现: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4、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8课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变:生产关系 ,不变:社会主义制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最先开始)

1、背景:农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1)开始: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土地公有制,形式——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分配的自主权,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4、影响: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补充: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与变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经营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作用: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9课 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

对外开放目的: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第一步)

1、建立:1980,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区“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作用/影响):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扩大:(第二步)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广州等)→(第三步)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第四步)1992年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重庆等)。

长江经济带:龙头——上海,龙尾——重庆

2、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三、改革开放的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闭关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发展,要树立面向世界的意识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4、要抓住机遇,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四、有人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这把双刃剑,中国应该怎么做?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国家怎么做:迎难而上;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互利共赢;抓住机遇、防范风险

中学生怎么做:①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自觉培养全球意识 ②强化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祖国 ③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同时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文化 ④主动敞开胸怀,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

五、深圳精神内涵: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

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1982)—二十大(2022),每五年一届】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过程:

(1)萌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2)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次提出)

(3)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P47材料研读)

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成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6)确定: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评价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共十六大(20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共十七大(2007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中共十八大(2012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共十九大(2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六、中共二十大(2022

    中共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问题补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同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

2.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国家富强(前提)、民族振兴(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3.方式/途径: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1921–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1949–2049),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1-11课重要知识点(徐州某名校内部资料) https://www.0516ds.com/48687.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