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神童篇
一、王戎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 尝:曾经
B.诸儿竞走取之 走:跑
C.唯戎不动 唯:只有
D.取之,信然 信:相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戎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李子是苦的。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①清称:有名誉。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先君,死去的祖先。④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⑤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为司隶校尉 为:担任
B.诣门者 诣:前往,到
C.君与仆有何亲 仆:仆人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采用了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④师,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候袁公 候:等候
B.远近称之 称:称赞
C.孤法卿父 法:效法
D.周公不师孔子 师: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B.邑人奇之 奇:奇怪
C.日扳仲永 扳:通”攀”,牵,引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2.下列与“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的解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 D.于舅家见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时孙权曾致巨象 致:得到
B.太祖欲知其斤重 欲:想要
C.咸莫能出其理 咸:都
D.则校可知矣 校:通“较”,比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4.《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你在曹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童区寄传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耗:减少
B.贼易之,对饮 易:轻视
C.童微伺其睡 伺:伺候
D.虚吏白州 白:告诉
2.下列“以”的用法和意思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B.以缚即炉火 C.愿以闻于官 D.无不一以当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人麻痹大意、低估自己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七、司马光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画以为图。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退为家人讲 退:回到家 B.自是手不释书 释:解释
C.众皆弃去 去:离开 D.光持石击瓮破之 破:砸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京、洛画以为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4.选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分析,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神童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竹篮坐之木杪 坐:通“座”,座位
B.绝其视听 绝:断绝,隔绝
C.昼夜苦之 苦:使……辛苦
D.政和后稍复 复:恢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两处)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
4.纵观全文,文中哪两句话直接点明了造成小儿“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陈太丘与徐孺子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去:前往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尝月下戏 尝:曾经 D.人语之曰 语:告诉,对……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两处)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元方和除孺子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适:舒适 B.庄直入索取 直:径直,直接
C.遽诘之曰 诘:诘问 D.庄以实对 对:回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三处)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4.仿照对联格式,补全下面的下联,概括赞美神童有恭。
上联: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下联:小童七岁神不卑情不亢____________赞句有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庄有恭与一般小孩子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甘罗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强:勉强
C.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郊区
D.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质:做人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七处)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将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
参考答案
一、王戎尝与诸小儿游
1.D(点拨:D.的确)
2.(1)那些小孩们争相跑着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
(2)(有人)摘下李子(一尝),的确是这样。
3.李子树在路旁还剩下很多李子
4.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5.聪明,善于思考的人。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