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备战2023年中考名著推荐与阅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33093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备战2023年中考名著推荐与阅读

2022-09-03 中考 0 9,48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

体裁:报告文学

作者:埃德加斯诺

时间:1937年英文版、1938年中文版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

地位: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后写的不朽经典著作。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版于1937年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由于当时中国仍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怖笼罩下,因此,1938年该部作品的中文译本出版的时候,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作为掩护。

全书共十二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和“又是白色世界”,内容涵盖了对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合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故事概要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2、去西安的慢车

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3、汉代青铜

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1、遭白匪追逐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进入安塞途中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后由赤卫队卞队长口述得知),同时也介绍了国民党通过“民团(即白匪)”(犹如保甲制度)这一组织来对地方进行统治和镇压的政策。途中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2、造反者

本节不但讲述了周恩来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简介“红小鬼”),而且比较详细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直至逝世。

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清朝大官,父亲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a、南开中学、南开大学、1919年领导学生运动遭遇逮捕,在天津被关押一年。

b、法国巴黎、英国、法国、德国、1924年回中国。

c、26岁任黄埔军校秘书(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后任政治部主任。

d、28岁组织上海罢工起义后遭蒋介石“上海大屠杀”逃至武汉。

e、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后至汕头,又去组织广州公社,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

f、1931年进入江西福建苏区,任朱德红军的政委,后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g、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3、贺龙二三事

主要讲述了斯诺去保安路上的见闻趣事和有关贺龙同志(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由红军指挥员湖南人、李长林讲述的趣闻轶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7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哥老会的一个领袖。

a、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八一南昌起义后加入共产党、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化装回湖南。

b、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c、1935年率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d、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性格急躁但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有钱人的仇视,对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的宽容。

…………

第三篇:在保安

1、苏维埃掌权人物

主要讲述了时任“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留给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斯诺的初步印象。

a、有一副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面容瘦削,个子高,驼背,浓密的长黑头,炯炯有神的双眼,鼻梁高,颧骨突出。

b、有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非常健康,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铁打的身体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劳动、锻炼。

c、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农民的质朴纯真,又幽默憨笑、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不在乎个人的外表形象。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爱辣的癖好,爱唱《红辣椒》;感情相当深邃(回忆死者落泪、脱衣给受伤兄弟、与战士同甘共苦、赤脚、步行);无自大狂妄,关键时刻自尊心强、态度当机立断。

e、对当前世界政治相当熟悉,对欧洲等外国社会政治情况及其当权者了如指掌,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身上没有宗教感情的东西。

f、毛泽东第一次留给斯诺的总体印象是:主要是天生精明;还有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时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2、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在保安,斯诺根据访问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年轻书记洛甫和毛泽东主席而整理阐述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政策。

a、国共合作联盟时期的两大革命原则:一是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二是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对地主军阀实现民主革命,建设新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b、十年国民革命战争(南京的反共战争及其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的导致的结果是农村的破产,国土资源遭受日本的侵略。所以说,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无法实现。

c、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共产党愿意与抗日军队和爱国团体联合,停止内战,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可以与南京共同建立民主的代议制政府,以便恢复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纲领。

d、苏维埃的政策主要任务(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意大利、德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对日本经济和军事征服的斗争。

e、对于友邦,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其他国家可以保持广泛的合作,可以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缔结反帝、反法西斯的联盟。

f、即使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也依然可以单独进行坚决的抗日斗争。

3、论抗日战争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回答斯诺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采访问题。(其中也简单介绍翻译员吴亮平同志)

a、三个条件保证打败日本:一是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条件),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b、战争的长久依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定,但日本最终还是会被打败的。战争在军事政治上发展的趋势包含外国的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战略两个问题。

c、日本也会发生革命,苏联会和中国握手,会帮助内蒙古建立自治政府,会遵守国共合作的会议决定。

d、人民必须有组织自己和武装自己的权利。中心战略必须是运动战,着重依靠游击队战术。会优待被我们俘获的日本官兵。

…………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童年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劳动的经历。

a、小学读书阶段: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家境贫寒→中农→富农,有2个弟弟。六岁时干农活,八到十三岁入小学堂读书,早晚干活,白天读书,晚上记账,十岁时曾逃学,十三岁会于父亲辩论,十三岁后离开学堂,白天干活,晚上记账,同时如饥似渴地读书(如《盛世危言》)。小时爱看有关造反的故事。

父亲会做生意,但性格粗暴严厉;母亲心地善良,慷慨厚道,虔诚。

b、心灵之中萌发反抗意识阶段:

讨厌劳动逃离家庭→法科学生家读书半年→老先生那读书,期间湖南的饥荒暴动事件影响他一生,同情彭铁匠的起义失败,对村里“吃大户”运动的态度,钦佩小学“激进派”教师的主张。此时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十六岁到湘乡县新式学堂读书阶段:

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假洋鬼子、首次听说美国等等,学到了不少进步。

2、在长沙的日子

主要讲述毛泽东主席在湖南长沙那段时间的求学和从军的经历。

a、求学阶段

步行到长沙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去读书,待了半年。第一次看到民族革命的报纸《民立报》~~剪辫子事件~~听演讲后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b、投军半年阶段

筹钱准备去汉口,城外借鞋,因战斗回城里观战、“汉旗”、都督府成立后被推翻、参加正规军(每月7元,买报,《湘江日报》,首次看到“社会主义”)

c、看广告找学堂,自修阶段

警察学堂、肥皂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呆了一个月)、省立第一中学(不太喜欢,六个月后退学)、自修期间,往省立图书馆跑,早出晚归,学习了半年,学了地理、历史、伦理、法律、诗歌、小说等。

d、师范学习阶段

从1912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了5年的数。五年总共花了160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购买报纸书籍(1911—1927未曾间断)期间政治思相形成,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趣事有:反对自然科学,讨厌静物写生课,图画考试乱考,“袁大胡子”,杨昌济老师的鼓励,唐教员给的《民报》的旅行鼓舞,和同学萧瑜在湖南徒步旅行五个县。1917年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下,和几个朋友成立“新民学会”(其他地方也成立如“互助社”、“辅辅社”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谈论大事,也一体育锻炼。此时毛泽东的思想比较复杂,有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但反帝反封建是明确无疑的了。

3、革命的前奏

主要讲述毛泽东在1918年—1920年之间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的转变过程。

a、1918年师范毕业后,借钱去北京,住在三眼井,协助李大钊(北大图书馆主任)任图书馆助理员(每月8块),期间参加哲学会、新闻学会,遇到张国涛,爱上杨开慧。

b、1919年初,前往上海(游山东曲阜孔子家乡)→回长沙→五四运动后,组织学生政治运动,《湘江评论》主笔,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学生罢课→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之后又回上海,见到陈独秀和胡适→回长沙,组织联盟(边当教员边活动)→组织对省议会的冲击→组织学生示威游行。

c、1920年冬,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其实在1920夏,毛泽东第二次在北京期间,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之后,他就理论上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与杨开慧结婚。

…………

第五篇:长征

1、第五次围剿

主要讲述了蒋介石如何大规模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及红军如何突破围剿的过程。

蒋介石动用九十多万兵力,作战40多万,约360个团,(对比红军18万正规军,20万游击队和赤卫队,可是火力不到10万支步枪),运用新的战略,包围红军。红军死伤超过六万,但是平民牺牲数量惊人(如江西苏区超过100万)。最后,红军主力(约九万)决定撤退,从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长征,游击队和赤卫队留守抵抗打后卫战。

2、举国大迁移

“二万五千里长征”(福建最远的地方、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

主要简述了红军主力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御工程”的过程,同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红军如何迂回敌军,绕过层层封锁,不畏艰难,从福建(经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长江两岸等)到达四川的过程。

3、大渡河英雄

主要讲述了红军如何强渡大渡河的简要过程。

金沙江→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饮歃血为盟→林彪先锋队强渡安顺场→三十位英雄“飞夺泸定桥”(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桥)→进入四川境内。

…………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1、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主要讲述了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维埃的历程及其自己的人生经历。

a、 刘志丹,出生于保安中农之家,榆林上学→黄埔军校→汉口→上海→陕西。1929、1932年生涯犹如一个万花筒,失败、挫折、捣乱、冒险、死里逃生、官复原职等,有“刀枪不入”的神话,是现代侠盗罗宾汉。

b、1933年初组织成立陕西第一个苏维埃,之后红军壮大,成立了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苏区有了自己的银行、邮局、钞票、邮票等。

c、1935年7月25日,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副总司令兼陕西晋革命军市委员会主席。→被张胖子“审问”之后复职→1936年过黄河进山西指挥“抗日”东征,途中不幸牺牲,葬在瓦尔堡,后来把保安改为“刘志丹县”以纪念他。

2、死亡和捐税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西北大灾年的绥远之行(1929年6月访问)所见到的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同时引用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材料,指出红军到达西北之前,这里农民所受到的名目繁多、奇形怪状、惊人繁重的捐税。

3、苏维埃社会

主要讲述了西北共产党苏维埃社会运动的组织以及受到群众拥护的原因。

a、改革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措十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把农村人口划分为几个阶层。

b、代议制政府结构。乡、县、省、中央苏维埃一级一级推选。乡苏维埃下设各个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还有共青团(少年先队、儿童团)、贫民会、抗日协会、哥老会、农卫队、游击队等各个组织机构均由中央苏维埃、共产党、红军领导。组织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是某个组织成员可以分派一定工作。

c、为了增加产量,利用大片荒地而采取的方法,老苏区警卫工作几乎由农民担任,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法,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星期六突击队),《婚姻法》的规定,教育计划及规定。

…………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1、同红色农民谈话

主要简述了斯诺上前线以来一路上同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贫苦穷人谈话的经历(如同周家村农户的谈话),体现了共产党红军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农民革命宣传的深刻影响和农民真正把共产党红军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2、苏区工业

主要简述了南北苏区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特色。

a、江西苏区工业比较繁荣:钨矿,纺织厂,织布厂,机器车间;吉安中央苏区的印刷厂、全国性报纸《红色中华》;到1933年9月,江西苏区有由人民管理的“产销合作社”1423个。

b、西北苏区工业相当落后,机器是“缴获”的,从南方一路艰辛带过来,一点点的发展起来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繁荣”:织布厂,被服厂,制鞋厂,造纸厂,制毯厂,毛纺厂,纺纱厂等,目标是让红色中国“经济上自足”。国营企业是宁夏边境盐池的制盐工业和永平、延长的油井。

3他们唱的太多了

主要简述了斯诺参观考察西北苏区吴起镇奇特的“工业中心”的见闻感受。

a、兵工厂设在安全的窑洞里,厂长何锡阳(简介其经历),工人情况介绍。还有军服厂,制药厂,医院,药房等等。红色工会妇女部长刘群仙女士介绍工人的工作待遇、业余生活、革命精神面貌等情况。

b、工人活的健康、自由、尊严、有希望,他们是在为自己、为中国做工,也是革命者。

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1真正的红军

主要简述了“正规的”红军部队的人员构成及其特点。(从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提供的统计材料分析)

a、红军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普通士兵平均年龄19岁,58%是农民,50%以上是党团员,60-70%士兵有文化。无薪饷,有土地及其收入。

b、军官平均年龄24岁,三分之一之前是国民党军人,指挥官伤亡率很高(弟兄们,跟我来!)。

c、红军不叫“兵”,称自己为“战士”,大多数未婚或“离了婚”,童男,他们以尊重态度对待农村妇女和姑娘,队伍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唯一的真正全国性军队,征途最辽阔的军队。指挥员和士兵,吃穿住行等差别很少,他们的枪械弹药基本上从敌军夺来的,红军中无高薪或贪污的官员将军,厉行节约。

2、彭德怀印象

主要简述斯诺访问司令员彭德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简介彭德怀的人生经历。

a、红一方面军的驻地:预旺堡、宁夏东难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设置简陋: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两只铁制文件箱,红军自绘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来毯子的炕。

b、彭德怀:行伍除身,湖难、南昌军校毕业→1927年任旅长,“自由派”军官→1928年7月举行平江起义,成立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30年集聚8000多人的“铁军”为红军五军团,攻占长沙后车出→长征。

c、彭德怀留给斯诺的印象: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善于驰骋,动作敏捷、才智过人,吃苦耐劳,活泼愉快、迟睡早起,精力过人,忙绿、善笑(叫我大鼻子),喜欢尊重孩子,关心爱护部下,身体健康、肚子不好,吃得少而简单,有“韩吃瓜”的美名。

3、为什么当红军?

主要简述了彭德怀青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直至成长为“赤匪”的过程。

a、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富农之家,六岁母亲死亡,父亲续弦,后母憎嫌。旧私塾读书~摔凳子~婶母家住~新学堂读书~讨论孝敬之事,辍学,祖母祷告他遭天雷打死~忍不住鸦片味,踢烟盘~族人开会准备溺死~舅舅相救,离家出外。

b、放牛、矿工、鞋徒、矿工、修水渠、十六岁回舅家,爱上表妹,一起上课、闹饥荒时带领攻打地主,逃命当兵。

c、十八岁当排长、去长沙负责刺杀督军、南逃被捕,忍受刑罚、释放回舅家找表妹(已死)、当兵、湖南军校学习、营长驻防回家乡(受到老祖母谦恭)。

d、读了很多先进思想的书籍,思想在不断的转变,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

这就是彭德怀变成“赤匪”的人生思想经历。

…………

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

1、红色窑工徐海东

主要简述了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的人生经历及其留给斯诺的印象,和鄂豫皖苏区的间立发展情况。

a、大名鼎鼎的神秘人物,湖北窑工,驻扎预旺县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背景上给斯诺的印象是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人,身材修长,四肢灵活,肌肉发达,身体处处是伤口,具有真诚热情的自好感。

b、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坡县,世代窑工。上学→十一岁参加“富人打穷人”事件后逃学→窑工学徒,十六岁工资最高→罢工反对克扣工资(戏园看阔太太模样引发打架)→21岁因家庭纠纷离家至汉口、江西→霍乱病好参加军阀→广州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任排长

c、国民党左右翼派斗争时,逃回黄坡建立党支部→1927年4月,建立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由17人发展为有6万人的红四方面军→至1933年,控制的鄂豫皖红色共和国苏区各个方面相当完善→第五次反围剿时撤至四川后到达西北。

2、中国的阶级斗争

主要简述了国民党白军如何在围剿期间对鄂豫皖苏区所犯下的罪不可赦、天理难容的滔天罪行。

a、徐海东家族66口被杀。

b、鄂豫皖苏维埃在第五次围剿中遭到惨无人道的灭绝性的报复:毁灭红军在农民中建立的基地,卖儿童为徒,卖姑娘妇女为包身工活妓女,湖北、安徽、河南等12县几乎被杀光肥沃之地沦为沙漠荒地。

c、天台山、老君山6万人剩下不到300人,句容集镇妇女遭强奸,麻城的惨相,黄冈欧公集集体扫射。

这些红军的经历在他们思想深处永远留下了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

3、四大马

主要简述了西北四大马封疆的统治,回民民族的由来,回民反对四大马的理由和共产党对回民的诺言。

a、四大马:马鸿逵,马鸿宾,宁夏省主席,马步芳,回民领袖马克勒的儿子,宁夏绥靖公署主任,马步青,占青海及甘肃一条狭长地带。

四大马封疆统治地界:青海,宁夏,甘肃北部。

b、回民民族的由来,第六世纪土耳其的一个民族开始发展,有突厥血统。直至1928年的五马联盟,一直和汉人进行斗争。

c、以马鸿逵(有钱有势,照片新娘故事)为首四大马的剥削压迫遭到回民百姓的仇恨:捐税多的不可胜数,食盐转运专销法,征兵措施,阴谋与日本勾结。

d、共产党提出适合回民的七条诺言: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消欠债,保护回民文化,保证各派宗教自由,协助创建和武装回民抗日军。

…………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再谈马

主要简述了斯诺回预旺堡路上对红军防空演习及骑兵队得见闻感受。

a、红军在韦州县得红城子进行修正和“巩固”新区,甘肃南部得马鸿逵国军部下一整个师向红军投诚。

b、红军转移路上逼真的防空演习。

c、对回汉骑兵队高超缜密得战术得赞叹和对骑兵得敬意。

2红小鬼

主要简述来斯诺对少年先锋队“红小鬼”得访谈及其对他们得总结、评价。

a、福建漳州一位十五岁红军号手得故事,“山西娃娃”得故事,十五岁瘦少年“宣传员”得故事,十四岁上海无线电学生的故事,李克农通讯员“向季邦”纠正自己名字的故事。尽管他们来历弄不清楚,但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多,从他们身上斯诺更加深刻认识到他们参加红军的原因和目的。

b、少年先锋队: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苏区有约四万人,每一个驻军地都有一个“模范连”,年龄约十二岁至十七岁,来自各地。他们可以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如检查过路旅客的路条~彭德怀)、无线电报务员、跳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教员等。

c、少年先锋队:他们吃的饱,有毯子,有红领章,有缀着红星的帽子,有的有枪。他们会体育运动,受到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革命能抗日,有自己活动的自由。

d、少年先锋队:有刚毅坚忍的精神,对红军忠贞不二,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希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3、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军队活动的日记中了解到苏区红军是如何努力从实践中扩大统一战线的策略,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进行抗日。

主要做法有:想方设法争取白军参加红军队伍,解放回民群众、组成回民抗日军,加强部队的教育工作,鼓励群众参加革命行动。

…………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1、路上的邂逅

主要简述斯诺回到河连湾时的所见所闻。河连湾后勤部:六十四岁的红军李战士、马夫,四十四岁的“礼拜堂”贾河忠,药剂师、理发师、基督教徒,江西苏区“反神”宣传,容忍宗教政策。河连湾附近的红军与民团之战。

2、保安的生活

主要简述了斯诺回到保安以后的二十多天的生活情况。

如,新兵教导团的训练,红军大学的努力,群众教育的新运动。

如,斯诺自己~骑马、游泳、打网球,斯诺的赌博俱乐部的打“乐美”的“生活”。斯诺吃的情况,制作巧克力蛋糕的失败等等。

3、俄国的影响

主要简述了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联)对于红色中国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华苏维埃具有的国际主义精神。

a、中国青年崇拜列宁,爱戴斯大林。俄国的影响主要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一种活榜样,一种产生希望和信念的理想,帮助中国人锻炼具有钢铁般英勇的性格。

b、崇拜俄国苏联,分享俄国革命的集体经验,有抄袭、模仿外国思想、制度、方法、组织等,但在借用中也有不少改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策略路线、理论领导等也是在共产国际的密切指导之下。

c、中华苏维埃政府,“宣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是它的忠实盟友”,高呼“世界革命万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的口号。对西班牙内战的发展极其关心。共产党采用的是共产主义的纪律,共产党抛弃了中国封建的糟粕礼节,对斯诺我的热情也是“国际主义性质”的最好实例。

…………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1、兵变前奏

主要简述了兵变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蒋介石总司令之间不断紧张、尖锐的关系。

东北军积极要求联合提出停止内战、抵战日本侵略,奔赴前线,而蒋介石却不顾一切反对和警告,在大力准备对红军的“第六次”围剿。

2、总司令被逮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a、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b、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c、张学良派座机去保安接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召开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联席会议,成为盟友,成立抗日联军。

d、各种各样的谣言攻势。南京争权阴谋活动。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3、蒋、张和共产党

主要简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一些经历,共产党做了积极主要的贡献。

宋美龄,宋子文,端纳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波。

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由张学良陪同请罪)回到南京。

…………

◎人物性格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备战2023年中考名著推荐与阅读 https://www.0516ds.com/33093.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