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专题07 《答谢中书书》文学常识
谢中书,即谢征(500一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一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1)风烟俱净:都。
(2)从流飘荡:跟、随。
(3)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4)水皆缥碧:都。
(5)直视无碍:障碍。
(6)急湍甚箭:超过。
(7)负势竞上:凭借。
(8)互相轩邈:高;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9)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0)在昼犹昏:好像。
(11)疏条交映:掩映。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案】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省略句,“甚”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答案】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来共谈 共:共同 B.晓雾将歇 晓:知道
C.天下独绝 绝:绝妙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孔子云:何陋之有?B.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自康乐以来 以刀劈狼首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
B.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
C.猿则百叫无绝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自康乐以来 可以调素琴
…………
参考答案
【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