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写作指导及精选范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写作指导及精选范文
第五单元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详见课本117页介绍坎儿井的综合材料)。
1.通读全文,找出你感兴趣或者认为读者会有兴趣的一两点,作为重点研读、分析的内容。本文是小作文训练,总字数控制在三四百字比较合适。
2.学会“合并同类项”。所给选文资料8段,分别从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全方位介绍了坎儿井的多方面特征。要突出一两个特征,但是也要注意将资料中的同类、相似内容整合进来,以丰富文章的信息。
3.不要原文照抄材料,要根据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新知识。
范文(一)
沙漠中的“血脉”
新疆吐鲁番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旱,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大片的绿洲。奥秘之一,就在于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盆地虽然酷热少雨,但邻近雪山,比如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平时积雪覆盖,每到春夏时节,大量冰雪融水便会渗入到戈壁滩下,形成地下积水,让建好渠道、引出水源为生产、生活所用,成为可能。
中国人民勤劳聪明,当地人利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含水沙石层坡度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了坎儿井,把雪山融水从地下引入到村庄和农田。坎儿井的主要渠道都修建在地下,水分不会因为炎热、狂风而大量蒸发,所以坎儿井能一直保持流量稳定。
遍布盆地的坎儿井群成为生命之源的“护佑神”。有了水源,就能生产丰富的农作物,养活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创造一个繁衍生息的人间乐园。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重点说明了坎儿井的水源和劳动人民的创造。之所以新疆东部盆地独有坎儿井,是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坎儿井引用的是地下积水,来源为冰雪融水。这篇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说明了坎儿井水源丰富和流量稳定的特征。文章选点少,笔力集中,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坎儿井的一大特征。
范文(二)
坎儿井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的新疆,有一种青藏高原特有的灌溉系统,叫坎儿井。它是井和渠的结合,在地下应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联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至蓄水池中,然后引进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开篇简介坎儿井,便于读者理解下文说明内容。)
坎儿井到底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新疆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距今已经有500年。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媲美。(用具体数字说明了坎儿井的前世。)
坎儿井的开凿十分艰苦,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要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随着地面引水工程建设和机井普及,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坎儿井衰落的原因。用具体数字写出衰落的情况。扣住说明的中心——坎儿井的前世今生。)
与现代饮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资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坎儿井的今生。)
【名师点评】
题目即中心,全文围绕中心,重点写了坎儿井的前世今生情况。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全文中心明确,条理层次清楚,说明方法恰当,事物特征说明准确。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 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本次作文要求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
1.选好说明对象——建筑,可以是单一建筑,也可是群体建筑。
2.要抓住建筑的明显特征来写:位置、外观、用途、历史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征 来写。
3.安排恰当的说明顺序:一般建筑物常按照方位或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在介绍建筑物的历史变迁时也可采用时间顺序。
范文(一)
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形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正踩在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置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展示了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名师点评】
本文先对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做整体的介绍,外形显眼,意蕴丰富,突出了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然后再概括介绍四个展厅,语言简洁而准确,之后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突出其各自特点——“壮丽三峡”展示的是三峡的自然之美,“远古巴渝”展示的是古巴渝文化。
由外而内,层次分明。说明方法灵活而多变,根据说明对象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语言既有准确性,又有文学性。
范文(二)
我们的实验楼
去年暑假,我们的学校里新建起一栋实验楼。功能齐全,非常美观。
实验楼坐落在教学区最北面,教学楼后面。楼前是一个草坪广场,楼后就是学校围墙了。这是一栋三层大楼,从外观看上去,和教学楼没有什么差别。每一层都有四个教室,门窗样式也和我们的教室一样风格。学校不大,所有的实验设施设备都在这一栋楼上。(先总说,实验楼的概况。)
一楼是理化生物实验室。从东往西,分别是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外加一个器材室。从窗户看进去,全都是崭新的实验设备,一尘不染,摆放整齐。因为中考有理化生实验加试,每年到了中考前夕,理化生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加班加点做实验,这时候白天晚上,一楼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
从楼梯上去,到了二楼,这里情况跟一楼又大不一样。(过渡自然)
二楼从东往西分别是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器材室。音乐室里摆放着钢琴、风琴、架子鼓等乐器,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也因为中考不考,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平时很少使用。美术室里摆放了很多画板花架,墙上是老师和同学们画的画,有素描,有水粉,有油画,还有不少书法作品。我们都很喜欢那里,到了美术课,就往那里跑。
当然,我们最喜欢的还是电脑教室。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整整齐齐摆放了40台电脑,足够一个班上课使用。即便是这样,每到电脑课,我们还是早早地跑到门口,老师一开门,我们就燕子一样飞进去,各人找一台机坐下。不等老师上课,我们就打开电脑,玩起来。
三楼从东往西分别是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卫生室。经常有留守儿童在那里,有老师带着他们看书写字,辅导作业。(以上是文章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从一楼到三楼;有详有略,详写二楼,略写三楼。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等说明方法。说明清楚有条理。)
我们的实验楼虽然很小,但是因为是新建的,看上去还是非常干净整洁;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是新配备的,看着也非常漂亮。在这里我们学到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结尾再总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